侯友宜告诫全党“郑丽文坚持九二共识,触碰两岸统一,对国民党不利”,就是这个侯友宜

物规硬核 2025-09-26 04:42:24

侯友宜告诫全党“郑丽文坚持九二共识,触碰两岸统一,对国民党不利”,就是这个侯友宜去年大选举着反对九二共识,反对一国两制的旗号,结果输的很惨,他现在还脸出来指手画脚,企图阻止另外一种尝试。   侯友宜的两岸政策始终在“安全区”内试探,2023年5月,他首次提出“接受合乎‘中华民国宪法’的九二共识”,但迅速划清界限,“反对一国两制的九二共识,更反对被蔡英文污名化的九二共识,”这种“拆分式”表态看似精明,实则暴露了其政治立场的脆弱性,既想拉拢深蓝选民,又不敢触怒绿营基本盘。   2024年选举前夕,侯友宜的“切割术”达到顶峰,他拒绝马英九出席选前之夜造势活动,理由是“避免民进党利用马英九的两岸和平言论攻击国民党”,这一举动被解读为对马英九时期“九二共识”路线的彻底否定。   更耐人寻味的是,他在接受外媒采访时直言,“大陆把统一模式强加于台湾,是岛内主流民意无法接受的,”这种将“九二共识”与“一国两制”捆绑批判的叙事,与民进党长期操作的“反中”话术如出一辙。   侯友宜的“切割术”并非个人行为,而是国民党整体战略收缩的缩影,2024年全代会上,党内曾提议将“九二共识”重新写入党纲,却因朱立伦、侯友宜的含糊其辞而流产,最终仅以“维持两岸和平稳定”替代。   这种模糊化处理直接导致国民党在选举中的失利,新北某传统票仓选区因侯友宜回避两岸议题,中间选民流失率高达15%。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国民党的“避统”路线正在瓦解其政治根基,马英九时期,国民党凭借“九二共识”推动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曾创造ECFA框架下的繁荣期。   而如今,侯友宜们将“九二共识”视为“选举负资产”,实则是将主动权拱手让给民进党,正如岛内学者指出,“一个不敢定义自身两岸立场的政党,最终只能成为民进党‘抗中保台’叙事下的陪衬,”   侯友宜的“切割术”虽在短期内迎合了部分选民,却让国民党陷入更危险的境地,2024年选举民调显示,当被问及“谁当选后两岸关系更紧张”时,49.8%的受访者选择赖清德,而侯友宜仅获2.4%的支持率。   这一数据暴露了民进党“抗中保台”叙事的虚伪性,民众明知赖清德会激化矛盾,却因国民党无法提供可信替代方案而被迫选择“两害相权取其轻”。   更严峻的是,国民党的“拒统”路线正在消解其历史合法性,从李登辉的“两国论”到陈水扁的“一边一国”,再到蔡英文的“互不隶属”,民进党已将“台独”叙事植入台湾社会认知,而国民党若继续在“不统不独”的模糊地带徘徊,终将沦为无方向的政治舢板。   侯友宜的“切割术”折射出国民党在两岸政策上的结构性困境,既无法彻底否定“一个中国”框架(否则将失去大陆市场与历史正当性),又不敢明确支持统一(否则将失去台湾选民),这种“骑墙派”立场在信息透明时代愈发难以维系。   历史经验表明,中间路线需具备两大条件,一是外部压力可控,二是内部共识稳固,而当前台湾社会在“统独”议题上的极化趋势,已使中间地带迅速萎缩,国民党若想突破困局,必须重构两岸叙事,不是通过否定“九二共识”,而是通过提出更具包容性的“和平发展框架”,将经济融合、文化认同与政治协商相结合。   正如马斯克去年建议的“设立比香港更宽松的特别行政区”,这一构想虽遭侯友宜反对,却点明了破局关键,两岸统一需以渐进式制度创新为路径,而非简单复制既有模式。   国民党的悲剧在于,它既缺乏民进党的“破釜沉舟”勇气,又丧失了马英九时期的“战略定力”,最终只能在“拒统”与“畏统”的夹缝中走向边缘化。   台湾政坛的这场“手术刀之争”,实则是旧政治生态向新秩序转型的缩影,当侯友宜们忙着切割历史包袱时,或许更该思考,一个拒绝直面核心议题的政党,还能为台湾民众提供怎样的未来?

0 阅读:3
物规硬核

物规硬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