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这个人再坏,也没有杀汉献帝。他的儿子曹丕,也没有杀汉献帝,而是禅让完后,将其贬为山阳公,汉献帝做山阳公后,还活了几十年,妻妾成群,子孙兴旺。 再看看司马家族,江山是别人的,身无寸功。公元260年,年轻的魏帝曹髦,率数百仆从持剑高呼“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欲诛权臣。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黄巾起义爆发后,地方势力崛起。曹操从骑都尉起步,通过镇压叛乱和击败董卓联盟残部,逐步控制中原。他迎汉献帝至许昌,利用皇帝名义发号施令,却未直接废黜或杀害刘协。这不仅维持了表面上的合法性,还避免了激起更大反对。曹操的军事胜利如官渡之战奠定基础,但他在晚年仅接受魏王封号,显示出对传统秩序的顾虑。 曹丕继承后,迅速推动禅让程序,群臣上书劝进,刘协三次让位,曹丕三次推辞,最终在公元220年建立曹魏政权。刘协被封为山阳公,获准使用部分天子礼仪,移居山阳郡,从事医术和教育工作,寿命达54岁,家族繁衍兴盛。这种处理方式体现了曹氏对舆论和历史评价的重视,避免了直接弑君的恶名。 司马懿起初受曹丕和曹叡重用,担任太傅等职。公元249年高平陵之变中,他利用曹爽陪少帝曹芳出城祭陵的机会,关闭城门,占据武库,阻断洛水桥。曹爽投降后,被处死,其兄弟和党羽数百人遭夷灭三族。此变故标志司马氏开始垄断曹魏权力。司马师继位后,进一步巩固控制,公元254年废曹芳,立曹髦为帝,又处死曹氏宗室如曹彪。司马昭接掌军政,镇压淮南叛乱,清除潜在威胁。到公元260年,司马昭的专权已成事实,曹髦作为皇帝却无实权。这种从托孤重臣到实际篡权的转变,源于司马氏缺乏曹氏那样的开国军功,只能通过清洗来稳固地位。 公元260年5月,曹髦召集侍中王沈、尚书王经和散骑常侍王业三人议事,表达对司马昭的不满。王沈和王业立即报告司马昭。王经劝阻无效,曹髦遂命令殿中宿卫和僮仆约300人集合,持武器从云龙门出宫。队伍行至南阙时,遭遇贾充率领的中护军阻拦。冲突中,贾充指示太子舍人成济上前,以长戈刺穿曹髦胸膛,导致其当场死亡。这一事件被称为高贵乡公之难,暴露了司马氏对曹魏皇帝的极端手段。相比曹丕对刘协的优待,司马昭的处理更显残酷,直接破坏了儒家伦理,引发朝野震惊。 事件后,司马昭下令处死成济及其家族,作为平息舆论的措施。曹髦被追封为高贵乡公,葬于洛阳郊外。司马昭加强宫廷守卫,逮捕相关人员数十人。此事虽延缓了司马氏篡位进程,但未动摇其权力基础。公元263年,司马昭派钟会和邓艾分兵攻蜀,邓艾翻越阴平小道,突袭成都,刘禅投降,蜀汉灭亡。这次胜利进一步提升了司马氏威望。司马昭于公元265年病逝,其子司马炎继承晋王位,同年逼迫魏帝曹奂禅让,建立晋朝,定都洛阳,改元泰始。曹奂被封为陈留王,迁居邺城。 晋朝建立初期,司马炎统一三国,公元280年灭吴,结束分裂局面。但他大封宗室诸王,分置地方军权,本意是为中央提供屏障,却埋下隐患。司马炎死后,继位者司马衷能力不足,其妻贾后专政,引发内部争斗。公元291年起,诸王如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等相继卷入权力斗争,史称八王之乱。乱局中,诸王互相攻伐,消耗国力,造成中原经济凋敝。最终,八王之乱导致晋朝虚弱,引发五胡入侵,中原陷入近300年的分裂时期。这反映出司马氏篡位后的统治基础不稳,与曹氏相对克制的权力转移形成对比。 曹氏父子处理汉献帝的方式,体现了政治智慧的差异。曹操通过军事扩张建立基业,曹丕则借助禅让仪式营造合法过渡,避免了暴力冲突。刘协作为废帝还能安享余生,显示曹氏注重名声和稳定。司马氏则依赖政变和清洗崛起,高平陵之变后逐步蚕食曹魏权力,到曹髦事件时已无所顾忌。这种血腥手段虽短期得逞,却破坏了政治信任,导致晋朝内部矛盾激化。历史上,曹魏虽短命,但其奠基贡献被认可;司马晋虽统一,却迅速衰落,暴露了篡位合法性的缺陷。
曹操这个人再坏,也没有杀汉献帝。他的儿子曹丕,也没有杀汉献帝,而是禅让完后,将其
一脚油门到拉萨
2025-09-25 19:57:0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