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放他回中国,那将是美国科技界的巨大损失!” 美国专家发出慨叹,原来竟是为了他?中国一物理天才放弃百万年薪、美国绿卡,坦言 “我是中国人!” 曹原出生于成都,后随家人移居深圳。那里科技企业密集,环境激发他对科学的兴趣。从2007年起,他在深圳耀华实验学校就读,展现出对物理的敏感。2010年,14岁的他通过选拔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专攻物理专业。该班以培养英才闻名,他在这里系统学习基础知识。2012年至2013年,作为交换生前往密歇根大学,进一步拓宽视野。2014年本科毕业后,他前往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电气工程博士学位。那时他仅18岁,已在二维材料领域起步研究。他的导师是西班牙物理学家巴勃罗·贾里洛-埃雷罗,团队专注石墨烯属性探索。 在麻省理工期间,曹原深入扭转电子学领域。2017年起,他实验双层石墨烯结构。通过精确旋转角度,他观察到材料导电性变化。2018年初,这一工作揭示在1.1度转角下,材料可转为超导体或绝缘体。这一发现开辟凝聚态物理新路径,两篇论文同期登上自然杂志。杂志创刊以来,他成为最年轻中国第一作者。全球科研界跟进,美国多家机构复制实验,推动材料科学进展。他的成果入选2018年自然十大人物榜首,并获物理突破奖。 这一突破引发广泛关注。美国大学和企业提供终身职位、高薪和绿卡。机构强调资源优势,试图留住他。曹原公开表示自己是中国人,学成后欲为国家效力。这一立场让美国学术圈警觉。专家指出,若此类人才离开,将削弱本土创新力。物理界讨论人才流动影响,强调他的工作对超导研究的价值。多家实验室依赖他的方法,扩展到多层结构探索。 曹原继续推进研究。2019年,他获得亚太物理学会青年科学家奖。2020年获博士学位后,留在麻省理工短期博后,深化石墨烯超导机制理解。2021年,转往哈佛大学担任研究员,扩展到莫尔超晶格系统。期间,他发表多篇高影响力论文,如探索三层魔角石墨烯的磁场效应。成果显示材料在强磁场下仍保持超导性,挑战传统理论。 奖项接踵而至。2019年入选时代百大新星,2020年获萨克勒物理奖,2021年获麦克米兰奖。这些认可突出他在二维材料领域的贡献。美国专家持续表达担忧,社论中提到人才回流对科技竞争的影响。中国科研环境改善,高校设立平台吸引海外学者。曹原观察国内进展,保持与本土机构的联系。 2024年7月,曹原入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他组建团队,专注物理电子学和微纳机电系统。实验室配备先进设备,支持量子材料探索。目前,他领导项目,发表第九篇自然论文,被誉为石墨烯驾驭者。他的工作推动超导应用潜力,如高效能源传输。 尽管身在美国,曹原参与中外合作项目。国内高校如清华和复旦在材料领域取得成果,吸引留美科学家回归。制度优化提供自由环境,避免资源浪费。曹原的选择反映科研者权衡平台与贡献。他未彻底站队,而是通过全球舞台证明能力,同时等待合适时机。
“要是放他回中国,那将是美国科技界的巨大损失!”美国专家发出慨叹,原来竟是为了
一脚油门到拉萨
2025-09-25 19:57:0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