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学生、家长为被自己报考的第一志愿“热门专业”录取(实行院校平行志愿或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的省份)而高兴。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有的高校采取的是无底线迎合家长的原则,就是你报多少、我招多少,完全不顾之前发布的招生计划,而教育考试院也为提高第一志愿录取率而对这种做法放行。 举例来说,一校本来计算机专业招200人,投档到该校第一志愿报考计算机专业的有800人,于是学校把计算机专业招生计划扩到800,减少其他专业招生。美其名曰满足考生的第一志愿——而且把这作为招生亮点。拿出的招生数据也很好看:所有学生都是第一志愿录取。 本来,对这一做法,有一点思考能力的、理性的学生、家长会质疑,原本只满足每年招生200人的专业师资条件、实验条件能满足一下子招800人的培养需要吗?这不是贩卖文凭吗?4年后这些学生怎么就业? 可是,很多家长受自媒体贩卖焦虑影响,却满足于进了“热门专业”,还以为自己避开了某些自媒体博主说的“坑”,进入了最热门的专业。这些学生四年后的就业,由于培养质量问题,以及供求关系变化,很可能不如那些他们认为冷门专业的学生。 以报考为导向调整专业,高校很容易满足学生都报考热门的需求,学生和家长也不骂学校开设冷门专业了。有高校一个软件工程专业就招2000人,还有学校文科就办考公热门专业,而考公能上岸的学生只有百分之几。反正就是家长喜欢什么就怎么来 ,招来学生再说,本科就不了业考研去,考公、考编上不了岸,是学生自己的事。 只关注报考时的所谓热门,不顾学生的兴趣、能力,不坚持高校的办学定位,高校与学生、家长都奔“热门”去的后果是什么?整体教育生态破坏,学科专业建设功利化、短视化。这是当前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有很多学生、家长为被自己报考的第一志愿“热门专业”录取(实行院校平行志愿或院校专
熊丙奇
2025-09-25 18:14:58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