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为啥不把便宜货卖给古巴,既能帮古巴解决物资短缺,又能清掉咱们的库存?可说实话,古巴跟朝鲜差不多,信用真不咋地,跟印度这种国家做生意,得做好只收定金、尾款泡汤的准备,跟古巴、朝鲜打交道,别指望他们付钱,能把运货的车皮还回来就算不错了。 古巴自打苏联解体后,经济就跟坐了过山车似的往下掉,世行数据摆在那儿,外债曾经占到GDP的一半还多,1986年就开始闹债务违约。 2019年搞货币改革那会儿,标普直接把主权信用评级调到了"CCC+",这级别啥意思?就跟咱买理财时见着的"高风险"标签一样,银行看了都直嘬牙花子,贷款?门儿都没有!所以就算货真价实运到哈瓦那港口,钱也未必能顺顺当当进账。 朝鲜更绝,联合国制裁一压下来,银行系统基本跟国际脱了钩,前两年有家中企往那边卖矿用设备,货是到了,可买方愣是没法通过正规渠道打尾款,最后只能绕道第三方国家转钱,又搭进去15%的额外成本,这钱赚得比登天还难! 再瞅瞅印度,同样是人口大国,人家贸易那叫一个规矩,印度央行整了个电子发票系统,98%的买卖都走线上流程,2022年又推了"UPI"实时支付,钱货两清那叫一个利索,就算偶尔冒出尾款拖沓的,也有完善的保险和仲裁机制兜底,风险能算得明明白白。 为啥差距这么大?说白了是制度问题,古巴朝鲜长期搞计划经济,市场化的信用评估机制压根儿没建起来,印度自打1991年改革后,从《破产法》到《担保法》一应俱全,同样100万美元的买卖,在印度能开信用证稳稳当当结账,在古巴可能就得扯皮好几年。 现在这全球贸易4.0时代,信用比货都金贵,古巴朝鲜的例子告诉咱们,光靠运物资解决不了根儿上的问题,得帮着人家把信用体系搭起来才是正道。 咱们"一带一路"提的"共商共建共享"就是这理儿,通过多边信用保险、国际仲裁平台、数字货币这些新招儿,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跟新兴市场打交道。 对于古巴、朝鲜这类特殊经济体,可尝试“以货换货 + 信用保险”之法,让信用成为可清晰核算、有效管控、合理赔付的资产,使违约成本远超收益,如此国际贸易方能达成双赢。 这可不是简单的生意经,而是重塑国际经济秩序的大事儿,政府、企业、银行得一块儿使劲,用数字技术搭个新信用生态,这才是破解"古巴困局"的钥匙!
美国承认,特朗普对华战略重大误判,美媒猛然发现:中国在抛美债!9月20日,美国
【7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