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登岩周梦娇刘益佳
成千上万只鸟腾空而起,飞向海堤东侧的条子泥湿地;那里刚刚落潮,茫茫海滩浮出水面,成为候鸟觅食的乐园。
如此壮观的场景,每天都在江苏盐城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上演。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的关键枢纽,这里不仅是我国首个滨海湿地类型世界自然遗产,亦是全球迁飞候鸟保护的创新典范。
2023年9月,全球滨海论坛会议落地盐城。时隔两年,2025全球滨海论坛昨日开幕,来自36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位代表齐聚盐城,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滨海区域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共赴滨海生态保护、绿色低碳发展和国际交流合作的未来之约。
盐城,何以成为全球滨海论坛“会客厅”?从湿地修复到绿电澎湃,从生态守护到向海图强……这座城市正以实际行动回应着全球滨海地区的共同命题。
条子泥湿地,成群的鸟儿正在戏水。人民网周梦娇摄
守护生态,滨海治理有了“盐城方案”
“看到了!”在条子泥湿地,观鸟爱好者冯少丘激动地调整望远镜,镜头里,一只勺嘴鹬正在滩涂上踱步觅食。
勺嘴鹬有“鸟中大熊猫”之称,全球仅存400多只,属极危物种,春秋两季来到条子泥换羽的数量占到六成。
条子泥湿地位于盐城东台市,是近海一条南北走向的沙洲。这里潮起为海,潮落为滩,长约30公里,最宽处10多公里,窄处仅几百米。经过多年保护发展,这片129万亩的湿地已成为414种鸟类的家园,其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可比肩韩国顺天湾、英国沃什湾等国际知名湿地。
候鸟觅食区附近,还有着国内第一块固定高潮位候鸟栖息地,因面积720亩得名“720高地”,它也是盐城滨海生态修复的点睛之笔。
“这里原是海堤内的围垦养殖区,2020年进行人工垫高改造,用来阻挡涨潮时的潮水。”条子泥湿地运营主管金娟说,他们通过375个高清摄像头与生态大数据平台,实现了对鸟类行为、食性与迁徙的精准掌握,并据此调节水位,合理配置光滩、浅水、深水区,满足不同鸟类的需求。
鸟类是湿地生态的晴雨表。数据显示,自2019年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以来,条子泥湿地鸟类种群持续壮大,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分别达22种和78种。高峰时,“720高地”生活着超过18万只水鸟。
这片生机勃勃的滨海湿地上,不只有珍鸟翔集,还有鹿鸣呦呦,自1986年39头麋鹿安家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来,麋鹿种群数量已繁衍至8500余头,其中野生麋鹿超过3600头,全球占比在60%以上。
事实上,生态保护实践遍布盐城582公里海岸线。近5年,当地修复、恢复滨海湿地1550公顷,治理互花米草1.84万公顷,湿地生态功能显著提升,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盐城方案”。
盐城滨海湿地风能利用蔚为壮观。孙华金摄
逐绿而行,绿色低碳产业聚链成势
走进盐城微碳慧能科创产业园,光伏电站、零碳长廊、发电步道、光伏座椅、储能设备、发电风车、地源热泵等“双碳”场景随处可见。
“园区融合10多个清洁能源系统,实现多能互补,清洁用能占比75%,就地消纳率85%,电能终端率100%。”园区管理人员陈呈介绍,园区已有13家企业入驻,绿电是吸引它们的一个关键因素。
“我们的仓库日均用电约2000度,算得上‘电老虎’;与此同时,我们屋顶和玻璃幕墙上的光伏电站每天发电约2800度,绿电自给率100%,每月节省电费40多万元。”江苏安方电力盐城分公司总经理冯定东用企业的实践案例,印证了园区的说法。
车行盐城沿海公路,目之所及,风机在海天交界处轻盈起舞,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派“风光”,动能无限。
作为“海上风电第一城”,今年7月,盐城新能源装机容量达2006万千瓦,成为东部沿海首个装机破2000万千瓦的城市。此外,今年1—7月,当地新能源发电量216.8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70.2%,连续15年位居江苏首位。
不仅新能源应用规模领跑,盐城还在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打造出强大集群:全国40%的海上风电整机、20%的叶片产自当地,金风科技、远景能源、上海电气等龙头企业齐聚;光伏领域则吸引了阿特斯、晶澳、通威等7家行业龙头布局。
当前,风电产业蓬勃发展,在装机量屡创新高的同时,老旧风机退役潮也随之到来。在盐城绿色低碳科创园,远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将退役风机叶片“变废为宝”。“退役风机叶片经拆解后可制成货运仓储托盘或包装箱,耐用、环保且能循环利用。”该公司总经理罗斌说,目前企业设在盐城的2个生产基地均在加班加点作业,产品供不应求。
作为全国首批、江苏首个碳达峰试点城市和江苏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城市,盐城的全产业链生态,正在为全球滨海城市探索产业绿色转型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陶湾1号”海洋牧场。陈其龙摄
向海图强,“蓝色经济”发力向前
“恒温十五六度,适宜三文鱼生长。”秋分时节,盐城滨海县陶湾海洋牧场陆上冷水鱼养殖试验基地里,技术员王晨浩正在进行水温测试。
“三文鱼已经长到了5斤多重,明年就可以批量上市,预计每斤售价100元左右。”王晨浩说,眼下,10亩基地设计年产量为20多吨,基地计划再扩大150亩养殖规模。
你或许不知的是,这座陆上冷水鱼养殖试验基地的运转靠的是中海油盐城绿能港释放的冷能,其能量不可小觑。截至去年6月,中海油盐城绿能港一期全部建成,这也是我国规模最大的LNG储备基地,包括4座22万方LNG储罐和6座27万立方米LNG储罐及配套设施,总罐容250万方,每年可释放冷能约10亿千瓦时。
为了充分开挖冷能利用潜力,当地投资5亿元建成滨海港LNG冷能交换中心,包括海洋智算中心、冻干食品厂、冰雪乐园等一批项目正在加紧建设。
靠海吃海,当地还有新吃法。盐城海洋生物产业园集聚了10多家企业,涉及海洋医药、海洋保健品(食品)、海洋化妆品、海洋生物新材料等领域。走进江苏康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虾蟹壳经过提取、纯化,成为甲壳素、壳聚糖、氨糖等高附加值原料。“去年,我们生产了500吨壳聚糖、2000多吨氨糖,出货量国内领先,年产值突破1亿元。”该公司总经理李军帅说。
2024年,盐城市发布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未来,盐城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为总抓手,大力建设绿色制造、绿色能源、绿色生态和绿色宜居之城,努力打造向世界展示“两山”理念实践成果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