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打了三年多,谁也没赢。 不是不想赢,是赢不起。 现在拼的不是谁攻下基辅,而是谁能熬到最后。 这仗打到今天,早就不只是乌克兰和俄罗斯的事了。 北约东扩那笔旧账,普京一直记着。90年代说好“北约不东进一步”,结果转头就把波兰、波罗的海三国全收了。 等到乌克兰真要递申请,俄罗斯坐不住了——家门口摆个导弹基地,换谁也忍不了。 他动手,说是特别军事行动,其实是被逼到墙角的反扑。 可反扑完呢? 没见速胜,反倒陷进去了。 俄军一开始想闪电拿下基辅,结果被拦在城外。 后来改主意,专啃顿巴斯这一块硬骨头。 靠着炮多、无人机猛、后方工厂不停产,一点点磨乌军的血。 现在占着乌东四州部分地盘,加上克里米亚连成一片,黑海北岸成了俄控走廊。 这不是胜利,是用命换来的僵局。 乌克兰这边,确实硬气。 全国上下造无人机,老百姓捐钱买坦克,2023年GDP还涨了4.5%。 但再硬的骨头也有裂的时候。 兵越打越少,炮弹靠欧美接济,F-16来了也架不住数量差。 更麻烦的是,西方开始疲了——美国大选一变天,援助可能断;德国法国自己能源都紧张,哪还有心思天天送导弹? 最现实的情况是:停火线就这么定下来。 不签和平条约,也不宣布投降,就耗着。 像上世纪的朝鲜半岛那样,对峙几十年。 俄罗斯保住缓冲区,北约进不来;乌克兰名义上完整,实际上丢了地;欧美嘴上支持主权,背地里松口气——总算没升级成大战。 你说谁赢? 俄罗斯没被打败,就算“赢了”;乌克兰没亡国,也算“活下来”;西方拖住了俄,也算“止损”。 可代价呢? 死几十万人,几百万人流离失所,欧洲能源翻倍,全球粮食危机。 这场仗告诉我们一个冷道理:大国博弈,从不看谁正义,只看谁能扛。 最后的结果,往往不是谁冲进首都插旗,而是谁能在废墟里多站一分钟。
美国有没有机会击败中国?可以说,以前有,现在没有了。中美最危险,最容易爆发冲突的
【109评论】【20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