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了找中国麻烦,这么长时间以来,拉拢了日本、韩国、菲律宾、越南,连俄罗斯都想拉拢。但最终只有印度人胆子最大,是真正敢出手的一个。 中美关系这几年有多紧张,大家有目共睹。贸易摩擦、科技封锁、军事对峙,种种事件背后,许多人都在问同一个问题,美国为什么偏偏盯上了中国? 中国的快速追赶,让美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种焦虑,本质上是美国对自身霸权地位可能动摇的担忧。 冷战结束后,美国在经济、军事和科技领域几乎没有对手。但现在,中国不仅在经济上成为全球第二,在5G通信、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科技领域,也开始和美国同台竞争。 于是,华盛顿开始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中国的周边,积极构建一个制衡中国的包围圈。它向日本、韩国、菲律宾等盟友施加影响,希望大家能统一立场。 但这个包围圈的构建,过程并不顺利,因为大家心里都有一本账。 日本跟进了美国的半导体设备出口限制,但结果是,信越化学这样的日本行业巨头,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应声下滑,财报上的数字很难看。 韩国在国家安全上严重依赖驻韩美军,但面对国内不振的经济,又不得不主动推出对华免签政策,盼着中国游客能回来拉动消费。 就连一度在南海问题上态度强硬的菲律宾,在经历了几次海上摩擦后也发现,美国的口头承诺并不能帮助解决国内的通货膨胀。所以,马尼拉的态度也开始变得实际起来,重新寻求和中国的经济合作。 从新加坡的平稳过渡,到越南一边采购反舰武器,一边又与中国签署海上共同开发的谅解备忘录,这些动作背后传递的信号非常明确,在这个区域,与中国经济脱钩的现实代价,远比战略站队带来的模糊承诺要沉重得多。每个国家都在冷静地计算自己的核心利益。 然而,在一众小心翼翼的国家里,印度是个例外。 在克什米尔地区,印巴稍有摩擦,新德里不是寻求外交降温,而是直接向巴基斯坦境内发射导弹,并中止了维系下游农业命脉的水资源共享条约。这种强硬的姿态,使它顺理成章地成为美国“印太战略”中最活跃的成员。 印度如此积极,真的是为了美国的“印太战略”吗?深入看,新德里的算盘打得更精。它真正的目标,是利用中美竞争的大背景,实现自己主导南亚的夙愿,并彻底压制宿敌巴基斯坦。 换句话说,印度是将自己的地区野心,巧妙地融入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大框架里,借华盛顿的力量,来解决自己的周边问题。美国提供的武器装备和外交支持,恰好满足了它的需求。 但这套借力打力的策略,建立在一个相当危险的假设之上。新德里似乎低估了两个关键的现实变量:中国的综合国力,以及中国与巴基斯坦之间牢不可破的关系。 中巴之间的合作深度和广度,决定了任何针对巴基斯坦的重大军事行动,北京都不可能坐视不管。更重要的是,近年来中国军事现代化的速度和成果,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地区的力量天平。 东风系列高超音速导弹的突防能力,以及以歼-20为代表的体系化空中作战力量,都极大地抬高了潜在对手的冒险成本。在这种实力面前,即便是美军遍布海外的军事基地,其生存能力也受到了严峻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对印度的支持,更像是一场机会主义的投资。一旦冲突的火焰烧得太旺,到了可能将美军自身卷入的程度,华盛顿的选择几乎没有悬念。 到那时,被推到风口浪尖的印度,可能要独自面对一个实力远超自己、且已被激怒的邻国。在地缘政治的棋盘上,勇气固然可贵,但对力量对比的清醒认知才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一个国家最终的走向,是成为受人尊敬的大国,还是陷入地缘困境,关键或许不在于选边站队时喊得多响,而在于是否能为自己的人民,找到一条通往长久和平与繁荣的道路。 信息来源:《关税博弈:日本在美国霸凌下寻求经济自主》,光明网,2025年4月30日。
万幸中国没帮俄罗斯,因为美国早就布下了三个陷阱,一个比一个致命,那美国布下的陷阱
【1评论】【2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