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籍王建 “乐府诗友” 趣事:王建仿作获夸赞,揭秘后逗笑张籍 在中唐的诗坛,张籍与王建凭借对乐府诗的精湛创作,被誉为 “张王乐府”。两人都擅长以通俗质朴的语言描绘民间疾苦、记录市井百态,一首首乐府诗如一幅幅生动的社会画卷,直击人心。他们不仅是诗坛上的同道中人,更是私下里常常聚在一起交流创作心得的挚友,而一段关于 “模仿诗作” 的趣事,更是让两人的友谊多了几分趣味。 那年盛夏,长安城里暑气蒸腾,张籍受邀来到王建家中避暑。庭院里的老槐树枝繁叶茂,洒下一片清凉,桌上摆着冰镇的酸梅汤,两人一边纳凉,一边聊起了近期的乐府诗创作。王建忽然神秘一笑,从袖中取出一张诗稿,递给张籍:“文昌兄,我近日新写了一首乐府诗,总觉得还有些不足,你帮我品鉴品鉴,看看哪里需要修改。” 张籍接过诗稿,只见上面写着《田家行》:“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他逐字逐句读着,越读越觉得熟悉 —— 诗中对农家丰收时节的细致描绘,对百姓 “免向城卖黄犊” 的卑微愿望的刻画,还有那通俗直白却饱含深情的语言风格,竟与自己平日创作乐府诗的 “神韵” 如出一辙。张籍放下诗稿,忍不住赞叹:“建兄,你这首诗写得太好了!用词质朴却字字见真,把田家的喜与忧刻画得入木三分,尤其是这贴近民生的视角,颇有我的神韵啊!” 王建听着张籍的夸赞,再也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文昌兄,你可被我骗到了!这诗哪里是我新写的,分明是我模仿你的风格创作的,没想到你竟没认出来,还夸有你的神韵!” 张籍愣了一下,随即也跟着笑了起来,他拿起诗稿又仔细读了一遍,笑着说:“我说怎么读着这么亲切,原来是你刻意模仿我的风格!不过你这模仿的功夫可真了不得,无论是语言节奏,还是对民间生活的观察角度,都拿捏得恰到好处,若不是你亲口说,我真以为是自己写的呢!” 王建笑着回应:“还不是平日里常听你聊乐府诗的创作心得,受你的影响太深了。我总觉得你的乐府诗,能把百姓的心声写进骨子里,所以才想试着模仿你的风格,看看能不能更贴近你创作的精髓。” 张籍闻言,心中满是感动,他拍了拍王建的肩膀:“建兄过奖了,咱们‘张王乐府’本就是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你能从我的诗里找到创作灵感,我也从你的诗里学到不少刻画细节的技巧。这首模仿之作,既见你的用心,也显咱们的默契啊!” 后来,这首《田家行》被收录进两人的乐府诗集中,成为 “张王乐府” 的经典之作。而这段 “模仿获夸” 的趣事,也在文人圈里传为美谈。有人调侃王建:“你这模仿的本事,都快能以假乱真了!” 王建却笑着回应:“不是我模仿得好,是文昌兄的乐府诗风格太有感染力,能让我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 其实,这段趣事不仅展现了王建精湛的模仿能力,更凸显了张籍与王建之间深厚的诗友情谊。他们在乐府诗的创作道路上相互欣赏、彼此成就,用一首首饱含温度的诗作记录时代,也用这段充满趣味的互动,诠释了 “知音” 的真正含义 —— 你懂我的创作灵魂,我亦能捕捉你的诗中神韵。
贞观十九年,李世民多喝了几杯,当众挥毫泼墨写了一幅字,笑道:“谁愿先睹为快?”话
【4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