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清华大学教授柳冠中说:搞无人驾驶汽车,无人商店、无人酒店我不奇怪。饭店里用机器人端盘子,我也不奇怪。就连研发AI写文章,也不奇怪。但是你发现没?现在的智能科技有点跑偏了——放着救火、排雷、高空作业这些能救命的“硬骨头”不啃,反倒扎堆去抢快递员、收银员的饭碗。 (信源:新浪网9月10日发布——柳冠中教授:科技不能离开人 无人科技应以人为本) 打开手机刷视频,经常能刷到 “无人超市” 的宣传:顾客拿了东西直接走,AI 自动扣费,看起来很方便;还有 “外卖机器人”,在写字楼里穿梭送餐,不用人工跑楼层。 这些科技确实能节省成本,可仔细想想 —— 超市收银员、外卖员这些岗位,承载了多少普通人的生计? 尤其是很多中年群体、低技能劳动者,这些岗位是他们养家糊口的主要来源,科技一替代,他们再就业的难度会大大增加。 更让人费解的是,这些 “替代型科技” 还在不断内卷。 比如有些餐饮品牌,花大价钱引进 “机器人端菜”,其实端菜本身没多少技术难度,人工成本也不算高,可为了 “凑科技噱头”,硬是把简单的事复杂化。 反观那些真正需要科技 “救场” 的领域,却鲜少看到亮眼的突破。 就说救火吧。消防员冲进火场救人时,高温、浓烟、坍塌风险随时可能夺走他们的生命。虽然现在有 “消防机器人”,但大多只能在火场外围喷水,没法进入复杂场景搜救。 去年就有新闻,消防员为了救被困人员,在火场中被掉落的横梁砸伤,要是有能扛高温、会自主导航的智能机器人,就能替消防员冲进最危险的地方,减少伤亡。 可这类机器人的研发,需要攻克材料、传感、AI 决策等多个难题,投入大、周期长,很少有企业愿意 “啃硬骨头”。 还有高空作业。建筑工人、电力维修工经常要在几十层楼高的地方作业,系着安全绳悬在空中,风吹日晒不说,一旦安全绳出问题,就是致命危险。 现在有些企业尝试用 “高空作业机器人”,但机器人的灵活性远不如人,没法处理复杂的维修任务。 要是能研发出 “人机协作的智能装备”,让工人在地面操控机器人作业,既能保证安全,又能提高效率,可这类科技的普及度,还远远不够。 这里要给大家科普一个概念 ——科技的 “社会价值优先性”。真正有意义的科技,应该先解决 “人解决不了、解决不好、解决起来有危险” 的问题,再去优化 “人能轻松解决” 的事。 比如医疗领域的 “手术机器人”,能精准完成微创操作,减少医生的体力消耗,降低手术风险,这就是 “帮人” 的好科技;还有 “残障人士辅助机器人”,能帮行动不便的人穿衣、吃饭、出行,这也是 “补短板” 的科技。 可现在很多科技,反倒是 “捡软柿子捏”,专挑容易出成果、能快速盈利的领域,把 “帮人” 的初心抛到了脑后。 为啥会出现这种 “跑偏”?核心原因还是 “利益驱动”。 研发 “无人超市”“机器人端菜”,技术门槛相对低,能快速落地盈利,企业能很快看到回报;而研发救火、排雷机器人,需要长期投入,短期内看不到收益,甚至可能研发失败,很多企业不愿意冒这个险。 再加上有些地方、有些企业,把 “科技感” 当成政绩、噱头,盲目追求 “无人化”,忽略了科技背后的社会影响。 可我们不能忘了,科技的终极目标是 “让人过得更好”,而不是 “让一部分人失业,让另一部分人享受便利”。 就像柳冠中教授说的,“科技应该去啃硬骨头,去解决那些真正能提升人类福祉、保障人类安全的问题”。如果科技只盯着 “替代人”,而不是 “帮人”,那不仅会加剧就业矛盾,还会让科技失去温度。 值得欣慰的是,现在已经有一些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始关注 “硬核救援科技”。 比如有些高校研发出 “消防搜救机器人”,能在浓烟中通过热成像找到被困人员,还能扛住 800℃的高温;有些企业研发出 “智能排雷装备”,结合 AI 识别地雷位置,排雷效率比人工提高 3 倍。 这些科技虽然还没普及,但让我们看到了 “科技向善” 的希望。 只有科技真正服务于所有人的福祉,才能走得更远、更有意义。 你们觉得哪些领域最需要科技 “救场”?或者你们见过哪些 “有温度的科技产品”?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为 “硬核救援科技” 发声,也希望更多人能关注科技背后的社会价值!
[微风]清华大学教授柳冠中说:搞无人驾驶汽车,无人商店、无人酒店我不奇怪。饭店里
韫晓生
2025-09-23 11:48:06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