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226年,曹丕判处曹洪死刑,还吞了他的家财。卞太后大怒:“曹洪是你叔,当年要不是他救了你父亲,你能有今天?就因为他不借给你钱,你就要置他于死地……” 要说三国那会儿谁家最有钱,估计很多人都想不到,不是曹操,而是他的堂弟,曹洪。但有钱有时候不是好事,反而是催命符。公元226年,曹丕一声令下,就把他这位功勋卓著的叔叔打进了死牢,理由是曹洪的门客犯了法。 这事一出,整个洛阳官场都炸了锅。文武百官,从老臣到新贵,乌泱泱跪了一地,都来给曹洪求情。可曹丕呢?眼皮都懒得抬一下,那态度摆明了就是:今天谁来都没用,我就是要他死。 这股狠劲儿,真不像是在处理一个犯了点小错的亲叔叔,倒像是在清算什么血海深仇。 事情闹到最后,还是得女人出马。曹丕他亲妈,卞太后,直接冲到他面前,指着鼻子就骂开了:“你忘了当年在荥阳,是谁舍出自己的马,让你爹曹操捡回一条命?没有曹洪,哪有你爹的今天,哪有你这个皇帝?就因为当年他不肯借你几匹破绢,你就要把他往死里整?” 这话的分量,够重吧?可卞太后还不放心,她扭头就对旁边的郭皇后下了最后通牒:“他今天要是死了,我明天就让你这个皇后也当到头!” 这下郭皇后吓得魂都没了,扑通一下跪在曹丕面前,哭得梨花带雨,抱着他的腿死活不松手。宫斗剧里常见的戏码,就这么活生生上演了。最后,曹丕才松了口,死罪免了,但官爵、封地、家产,全部没收。一个战功赫赫的将军,转眼成了个一无所有的老百姓。 这事儿啊,要是只看到“借绢”这一层,那可就把曹丕想得太简单了。 先看看曹洪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有两大标签:第一,战功赫赫;第二,爱财如命。 救曹操那次就不说了,官渡之战,袁绍听说大本营乌巢被烧,急得派大将去猛攻曹操的大营。当时守大营的就是曹洪,硬是顶住了疯狗一样的进攻,给曹操抄了袁绍后路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可以说,曹洪是曹魏集团的元老级功臣,手上是见过血、扛过旗的。 但他另一个毛病也同样出名,抠。曹丕年轻时,还是个世子,手头紧,想找这位富豪叔叔借一百匹绢周转一下。在当时,一百匹绢不算小钱,但对富可敌国的曹洪来说,九牛一毛。结果呢?曹洪眼皮一翻,两个字:不借。 这事儿给年轻的曹丕心里扎下了一根刺。你当着未来的继承人,去跟有钱的亲戚开口,结果被当面撅了回来,那份尴尬和难堪,能记一辈子。 但是,如果说曹丕就是因为这点陈年旧怨要杀人,那格局也太小了。 他能从曹植手里抢下继承人的位置,心机和手段绝对是顶级的。真正的杀机,藏在“借绢”这件小事背后更深的地方。 曹丕是在公元220年登基的,但他对曹洪下手,却是在226年,也就是他自己病重去世的同一年。这中间隔了整整六年。如果真是恨之入骨,为什么不一上台就把他办了?反而还给他升官,先后封为卫将军、骠骑将军,位同三公,风光无限。 这就不对劲了,对吧? 唯一的解释是,226年,情况变了。曹丕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他必须为自己的儿子曹叡铺平道路。 而曹洪,就是那块最大的绊脚石。 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曹洪的势力太大了。 他不仅是曹氏宗亲的代表人物,资格老,战功高,而且因为有钱,身边聚集了一大批门客和追随者,在军中威望极高。这种自成一派的“军中豪右”,对任何一个皇帝来说都是心腹大患,更何况是即将继位的年幼太子。 其次,曹洪这个人,行事张扬,不懂得收敛。 他喜欢开派对,席间让女艺人穿着暴露的衣服跳舞助兴。这事儿放今天可能不算啥,但在当时,被名士杨阜当场指着鼻子骂“成何体统”,丢尽了脸面。这说明他是个只顾自己享乐,不太讲政治规矩的人。这种人手握重兵,你睡得着觉吗? 最关键的一点,曹洪和当年跟曹丕争位的曹植,关系不清不楚。 曹洪的女儿嫁给了荀彧的儿子荀粲,而荀彧的长子荀恽是曹植的死党。这层姻亲关系,让曹丕有理由怀疑,一旦自己死了,曹洪会不会站到别的队里去,给自己儿子制造麻烦。 所以,到了226年,曹丕生命快要走到尽头的时候,他必须出手了。他要告诉所有人,哪怕我快死了,这天下也依然姓曹,而且是我这一脉的。 看他对前来求情的曹真说的那句话:“这是我自己的事,你掺和什么?” 这话哪是说给曹真听的,分明是说给所有宗室大佬听的,都给我老实点! 所以,整个事件看下来,“借绢”只是一个完美的导火索,一个让曹丕可以名正言顺动手的借口。真正的核心,是一场围绕皇权交接的冷酷政治清洗。 曹丕死后,曹叡一上台,立刻就把曹洪官复原职,还把家产都还给了他,给了个骠骑将军的高位,让他安享晚年。 曹叡这么做,同样是高明的政治手腕。他爹刚用雷霆手段把这帮老臣给镇住,他接着就用怀柔政策来安抚。一打一拉,帝王之术玩得明明白白。既收买了人心,也向外界展示了自己的仁德,还顺便削弱了几个辅政大臣的权力。
乾隆之所以选择嘉庆当皇帝,原因也是很无奈的。因为在嘉庆之前,乾隆先后选择了5位接
【1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