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 - 20 “大哥” 要来了!运载能力直飙100吨,俄罗斯总理正式表态:计划向中国出口 26 吨推力 PD-26 重型发动机,这下中国类似 C-17 的重型军事运输机 “心脏” 问题彻底解决! 关于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尤其是大型军用运输机领域的突破,最近确实有不少消息。 中国的运-20“鲲鹏”自服役以来,已经成为我国空军战略投送能力的核心力量。从最初使用进口发动机,到逐步换装国产的涡扇-20大涵道比涡轮风扇发动机,这一过程标志着我们在大型航空动力系统上的自主化进程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涡扇-20的成熟与批量列装,不仅提升了运-20的航程、载重和可靠性,更重要的是摆脱了关键部件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这是实实在在的进步,不需要靠虚构一个“大哥”机型来证明。 至于传说中的百吨级、对标美国C-17“环球霸王III”的超重型运输机,技术门槛极高。它不仅仅是一台发动机的问题,而是涉及整体气动设计、材料科学、飞控系统、起落架结构以及大规模复合材料制造工艺等多个尖端领域的协同攻关。 即便是在美国,C-17的研发也历时多年,耗资巨大。对于中国而言,这类项目必然建立在充分的技术积累和战略需求基础上,绝不会仓促上马。 再来看所谓的PD-26发动机。这款由俄罗斯研制的大推力民用涡扇发动机,确实处于研发阶段,目标用于伊尔-96-400M等大型客机。 但截至目前,观察者网9月20日报道,俄罗斯副总理计划向我们提供重型发动机,文章还透露普京谈到研发工作正在“全力推进”。 更现实的情况是,外媒透露俄罗斯自身的航空工业近年来面临多重挑战,PD-26的实际进度和量产能力尚不明确。 退一步讲,即使存在技术合作的可能性,军用运输机对发动机的要求远高于民用客机,涉及加力推力、高原高温起降性能、抗电磁干扰等一系列特殊指标,直接将民用发动机用于军用平台几乎是不可能的。 国际军事观察界确实常以战略投送能力作为衡量大国空军实力的重要标准。这一点没错。但真正的战略能力不是靠单一装备堆砌出来的,而是一个体系。 运-20的批量生产与实战化部署,配合直-20通用直升机、远程火箭炮、快速反应部队的建设,已经显著增强了我军的全域机动与应急作战能力。 特别是在近年多次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如海外撤侨、跨国救援、高原补给等任务中,运-20的表现有目共睹。这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战略实力提升。 有人总喜欢拿中美之间在某些装备参数上的差距说事,仿佛不立刻造出更大的飞机就输了。 这种心态可以理解,但我们必须清醒:追赶需要时间,也需要耐心。航空工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任何重大突破都离不开长期稳定的投入和一代代工程师的默默耕耘。 过去十年,我们见证了歼-20、运-20、直-20、歼-16、空警-500等一系列先进装备的相继服役,这本身就是体系化进步的体现。 未来中国是否需要一款比运-20更大的运输机?从长远看,随着国家利益的不断拓展,对全球投送能力的需求只会增长。 但这必须基于真实的战略评估和技术可行性研究。与其幻想“马上就要来了”的神秘机型,不如关注当下正在进行的技术储备。 例如,在新材料应用、智能飞控、无人货运平台等方面的探索,可能才是决定下一代空中运输力量形态的关键。 对中国航空工业的信心,应该建立在对已有成就的认可和对未来扎实规划的理解之上,而不是被网络传言牵着鼻子走。 运-20的成功已经证明了我们的能力,接下来的每一步,无论快慢,都会走得坚定而踏实。 信息来源: 观察者网 2025-09-20 俄罗斯副总理:计划向中国飞机提供重型发动机
果不其然,运-20刚用上最新的WS-20发动机,马上就有人说发动机的风扇叶片还是
【28评论】【15点赞】
用户18xxx16
我们有长江2000发动机,而且进度很快,我记得推力有35吨呢,4台0.6的载推比的话,可以载233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