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兽企业数量与含金量,深圳独木难支,广州、成都隐隐掉队

数据读城 2025-09-21 23:01:27

如果从独角兽企业的数量、分布和质量来看中国的区域创新格局,长三角地区处于领跑位置,京津冀紧随其后,珠三角地区成为三大都市圈里落后的那一个,其他区域基本属于蓄力、陪跑状态。 珠三角地区的创新活力基本由深圳支撑,广州在这方面近年来有掉队的趋势,东莞出力不多,佛山成绩平平,倒是珠海略有一些惊喜。相比之下,京津冀有北京遥遥领先,长三角地区以上海领衔,杭州带着苏州、南京、合肥、宁波等一系列城市一路狂追。 珠三角并非不够优秀,奈何京津冀和长三角要么有“领头羊”京沪,要么还有一堆城市在协同发力。也不是深圳、广州不够强,只是北京、上海科研底蕴实在深厚,深广的独角兽企业数量合计也打不过京与沪。 深圳已做到极致,广州需要有所发力 工业三巨头之一、外贸第一城……深圳最中意的头衔其实是“创新之城”,尽管独角兽企业数量排在北京、上海之后,但年轻的深圳才是科技成果转化做得最好的那一个,更不要说民营经济、企业主体支撑起的深圳创新模式,才是更多城市能够学习借鉴的——不是随便哪一座城市都有北京、上海那样的深厚底蕴,连成都、西安等科研实力积淀较好的城市也是少数,更何况,科技成果的转化、产业化还有太多变数。深圳9成以上的研发投入,从人员、设备到专利,都是企业为主。2021年至2024年的4年间,深圳的制造业授权专利高达22万件。 广州是城市创新势力的第四名,但有被杭州追赶并超越的可能,年初杭州掏出的“科技六小龙”很是让业界见识到了其新锐之力。 广州的问题在于过于求稳,2023年的规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全年专利申请量,广州为3.7万件,低于杭州的4万件。2023年的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广州不足500亿元,而杭州超过800亿元。2023年,广州有2000多家规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杭州则是近3000家。2024年,广州的上述数据并未有大幅提升,差距依旧。 再看广州的独角兽企业科技含量,在电子商务、食品饮料等传统行业出彩,在新材料、机器人、生物科技等未来产业方面乏善可陈。 第四梯队,成都、南京、武汉比拼含金量 以独角兽企业数量来看,60家以上的北京、上海处于第一梯队,接近40家的深圳为第二梯队,广州和杭州以超过20家处于第三梯队。12家的苏州,同为9家的成都、南京、武汉和8家的合肥可归为第四梯队。 前三个梯队京沪深广杭,基本代表了城市创新力的头部水平。第四梯队的苏州独美,成都、南京、武汉三座城市,在制造业授权专利、规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全年专利申请量、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研发强度等方面的数据都处于同一水平线,营商环境与创新氛围也相差无几,独角兽企业含金量成为焦点。 相比之下,成都的独角兽企业“硬核科技含量”相对较低,在传媒、物流、食品、文化领域倒是表现出色,连续有奶茶企业跻身独角兽企业,坐实了成都“奶茶之城”的名号。南京和武汉的独角兽企业则硬核了很多,在半导体、生物科技、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航天等领域都有优秀企业涌现。 合肥的独角兽企业数量非常匹配其在科研方面的积累与爆发,可控核聚变、量子技术等,都是合肥手里的好牌。  

0 阅读:189

猜你喜欢

数据读城

数据读城

城市、产业发展数据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