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离谱了。”9月报道,江苏一对夫妻为筹集资金,将房产抵押给某典当行借款100万元。但夫妻二人在4年内累计还款159万元后,他们竟被典当行告知仍需继续偿还近百万元。由于拒绝支付,对方将其诉至法院。一审法院判决夫妻需继续还款,但二审判决亮了。 你知道吗?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借钱就得小心点,但实际上,真正让人头疼的是那些隐藏在借条里的“猫腻”。 就拿南通的孙先生夫妇来说吧,事情发生得很突然,也很真实。他们为了公司临时周转的资金,于2013年走了一趟熟悉的路——抵押房产,向典当行借了一百万元。 起初,这没什么奇怪,谁都知道,遇到资金困难时,房子可以变成“救命稻草”。不过,没想到这次他们碰到的这家“典当行”却设了个陷阱。 合同上明明白白写着:借一百万元,每月利率3%,也就是年利率36%,这在普通银行借贷里简直就是天价。 更别说,还有3%的所谓“综合费率”,每天给收5‰的违约金。 最令人难以接受的是,他们在签约前,还被“砍头”了2.5万元,也就是说,实际到手的钱只有97.5万元。 这种“提前扣息”的做法,虽然不少人听说过,但听到自己家用房都被“割了”一刀,心里多少也会觉得难受。 这就像古代的“高利贷”一样,明明借了钱,贷款者的实际收入却被割得一干二净。比如,在古时候,宋元时期的钱庄就会收取高达20%的月利,甚至更高。 那时候,虽说明令禁止,但黑市上仍然暗流涌动。一些投机者为了快钱,玩起了“利滚利”、加倍折扣的游戏,把借款人带入深渊,而官府则不断出台限制法规,却难以根除这种现象。 这些古老的故事告诉我们,借钱的“陷阱”几千年来都在变,只是形式变得更加隐蔽。 到了现代,法律逐渐介入,试图把这些事一网打尽,但仍旧难以杜绝一些非法的高利贷行为。比如2019年,有个上海的企业老板,也曾深陷地下钱庄的泥潭。 当时,借款利率高得惊人,几乎每天半个点到一点,年利率可能冲到180%以上。这样的借贷风险,简直比赌博还刺激,但对于急需资金的人来说,没有选择的时候,他也只能硬着头皮去赌一把。 可赌赢了还能算,但输了就真的是血本无归,债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更可怕的是,这些地下钱庄还会用各种手段威胁、恐吓债务人,让他们无力自拔。 回到孙先生一家的案件,法院一审判决他们还需要再偿还接近百万元,大家不免会觉得义愤填膺。 毕竟,明明借的钱超不过一百万,怎么还能变成了几倍? 而事实上,这背后隐藏的问题,就是合同中那些违规的“砍头息”以及超出法律规定的高利率。直 到南通中院经过多年的审理,判决认定合同中的“提前扣除”的2.5万元属于违法操作,实际借款金额应为97.5万元,利率也不得超过24%。 最终,法院免除了他们剩余的债务。这个漫长的12年,虽然耗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也反映出法律在维护公平、打击非法高利贷方面的努力。 很多人看到这个案件,都会觉得气愤,也有人会感叹:这套路实在太深了,辛辛苦苦打拼的家庭,偏偏就被这些坑害得死去活来。 其实,古代也曾出现过类似的“高利贷”问题。宋元时期的钱庄、票号,有时利率高得惊人,也有人通过巧妙的手段规避法规。 古人也明白:借贷不能肆意收取压榨,否则会引起社会的动荡。于是,皇帝、官府也会制定法规,比如明朝《大明律》规定,利息最高不能超过当时银行基准的四倍,否则就是违法的。 到了现代,法律体系更加完善,我们似乎更有能力去应对这些陷阱。但实际上,面对诱人的高利贷,很多普通人依然深陷其中。 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些案例,血淋淋的教训告诉我们,签合同前一定要搞清楚所有条款,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低利率”或者“手续费低”的借款承诺。所谓的“砍头息”,其实就是法院规定的非法行为,千万要拒绝签这种合同。 那么,遇到这种情况,如何保护自己? 其实很简单,我们一定要学会留存所有的借款凭证和合同证据,一旦出现争议,凭证就是最强的武器。 千万不能被表面上的低利率迷惑,超出24%的利率部分,法律是不认的,借款人有权拒付。 最好选择正规的金融机构借款,避免地下钱庄的陷阱。这些机构都由国家监管,有法律保护,而地下钱庄则风险巨大,一旦牵扯进纠纷,后果不堪设想。
房价跌不跌已经不重要了!昨晚和银行信贷部的老同学吃饭,两杯茅台下肚,他拉着我袖子
【387评论】【139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