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濮阳,一企业300名工人100%是女工,不料90后创始人袁帅更是做了件反常识

静听心雨 2025-09-20 17:09:17

河南濮阳,一企业300名工人100%是女工,不料90后创始人袁帅更是做了件反常识的事:只招女工,因为想给她们多点机会,她们学习能力很强,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庭。不过更厉害的是这企业有“想上班就上班,想休息就休息”的弹性排班,而且员工忠诚度极高,生产效率也非常好。 信息来源:河南广播电视台民生频道 这家“河南优鲜到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你可能没听过,它2019年才成立,注册资本才120万,主打菌菇种植、蔬菜水果销售和农副产品加工,一开始默默无闻。 可到了2024年,它的年销售额已经冲到5000万,产品还远销国外。 要知道,创始人袁帅可是1992年出生的乡村娃,大学毕业后去过上海打拼,见识够多,却舍不得家乡的妇女们总是抱着孩子、照顾老人没处去。 于是,他干了一件看似反常识的事:厂里只招女工,300多个名额一个不留给男生。 原因讲出来你很容易懂:这些大姐大们学历不低,学习劲儿足,但拴在家里进不了厂,挣不到钱。 袁帅说:“我就想给她们一个平台,能挣钱、照顾家,都别耽误。” 更厉害的是,他把传统的朝九晚五拍了拍脑门,来个“想上班就上班,想休息就休息”的弹性排班。 谁家孩子中午要送去学校,几个电击钩子就能把时间改了;谁要下午三四点就能下班回家,做饭、接娃、陪老人,样样不耽误。 听起来天方夜谭,可在这里真就成了常态。 岗位也多姿多彩,除了菌菇种植、采摘、分拣这些基础活,还有一大拨阿姨竟然成了叉车老司机。 她们进厂前连叉车长啥样都不认识,可凭着在家拧螺丝、提篮子练出的手眼协调力,加上爱学的劲头,几天就能盘活一台叉车。 车间里,走道最窄的地方都能让她们掉头转向,旁边的男同事都忍不住竖大拇指:“老铁,这技术杠杠的!” 45岁的王大姐说,她俩孩子一个上高一,一个读初三,每天三点回家刚好赶上辅导作业,炒个菜、洗个衣服都来得及。 还有个开叉车的赵阿姨乐呵呵地说:“干得顺心,老板还天天到车间里夸咱们,心里美滋滋的!”这种既能顾家又能挣钱的差事,谁做谁图个心安。 干到现在,厂里300多名女工个个干劲儿十足,忠诚度爆表。 很多人在这里干了三两年,都打定主意“只要厂子不倒,就一辈子别想走”。 袁帅笑着说:“我这人不爱拍脑门定规矩,谁有好建议就改,干活谁都能抬头挺胸。” 效果立竿见影,生产效率蹭蹭往上涨,产品质量稳得一笔,客户一个跟着一个,有了海外订单后,整个厂的规模跟着放大,连带着配套的运输、包装也形成了完整链条。 今年年底,厂子还准备再引进几台自动化设备,留更多活给女工学,设备也由她们来“把玩”。 这模式一传十、十传百,网友们纷纷点赞:“好公司好老板都是河南出来的!”“弹性排班真香啊,这才是人性管理!”“给带娃大姐打开了一扇窗,真应该多些这样的企业!” 一堆热评足以证明,人家袁帅不光给自己打了翻身仗,也给300多个家庭带去稳定收入和满满自信。 听完这故事,你是不是也觉得:摆脱了传统死板、打破了性别刻板,人性化管理也能成就大事业? 河南濮阳的这家小厂,用“时间你说了算、岗位你选了活”撬动了5000万的市场,也撬开了大姐们的心房。 通过这事,为这样的老板点赞,这么有格局的老板不发财都难!希望更多老板能学学袁帅,别光拼命挤压员工时间,该给人温度、留点弹性,才能让企业和员工一起飞得更高。 相信这企业而员工会非常稳定,而且会比老板还怕公司效益不好,因为“既能照顾孩子,又能挣钱”的工作很难得,她们会更加珍惜机会,更加有工作干劲,这企业一心为员工着想,希望这企业越做越大,生意越来越兴隆!

0 阅读:17
静听心雨

静听心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