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为何愿意归还喀喇昆仑走廊?其实说白了,就算巴基斯坦占着不还,那也捞不到

岁月如歌之坊 2025-09-20 15:50:03

*巴基斯坦为何愿意归还喀喇昆仑走廊?其实说白了,就算巴基斯坦占着不还,那也捞不到好处,还不如拿喀喇昆仑走廊当人情。 喀喇昆仑走廊这块 5310 平方公里的土地,打从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时就归中国管。 后来英国殖民者私下划了条 “约翰逊线”,硬把它塞进英属印度版图,清政府没认账却也无力挽回。 1947 年印巴分治后,走廊落到巴基斯坦实际控制下,可英国当年没把归属说清楚,成了埋在边境的隐患。 直到 1963 年,中巴签署边界协议,巴基斯坦把这块地归还中国,中国也将约 1940 平方公里的罕萨地区划给巴控克什米尔。 这事不是偶然,就像有人说的,巴基斯坦占着这儿没好处,不如借它搭起合作的桥。 更印证了这份选择的重量:当年两国工人顶着零下几十度的严寒、翻越冰川雪山修路,不少人把生命留在了工地上,那条路后来成了中巴友谊最实在的见证。 这块地看着全是冰封雪山,平均海拔超五千五百米,连常驻人口都没有,可战略价值藏得深。 它卡在中亚和南亚的衔接处,古丝绸之路的明铁盖山口、海拔五千多米的喀喇昆仑山口都在这儿,过去中国和南亚的贸易、文化往来,走这儿比绕其他路近太多。 更关键的是,它和中国阿克赛钦地区能形成呼应,阿克赛钦地势相对平坦,能部署重型装备,是天然的战略基地,走廊一回来,相当于给西部边疆加了道 “防护盾”,战略纵深一下子拉远了。 它还挨着锡亚琴冰川,那地方是印巴争夺克什米尔的核心地带,掌控走廊就能盯着那边的动静,不让印度的扩张心思太冒进。 巴基斯坦愿意归还走廊,不是一时冲动,是把利弊算得明明白白,是自己守不住,这地方海拔高、气候恶劣,派兵驻守要花大量人力物力,成本极高。 1962 年印度跟中国打完仗,不仅没收敛,反而更盯着克什米尔,当时印度还得到苏联支持,万一从走廊方向动手,巴基斯坦根本扛不住。 与其到时候被抢走,不如主动还给中国,中国刚在边境上展现了实力,有能力守住这块地,巴基斯坦也能卸下这个沉重的包袱。 更重要的是,这不是白还,是换来了长远的好处,协议签完,中巴关系马上热了起来,很快就决定修喀喇昆仑公路。 这条公路修了十几年,1979 年才通车,光克服冰川、地震带这些难题就难倒了无数人,可修通之后,巴基斯坦就有了跟中国连通的经济动脉和战略通道,比攥着块守不住的地有用得多。 那时候冷战正激烈,巴基斯坦夹在印度和苏联之间,急需一个靠谱的伙伴,中国就是最好的选择,归还走廊就是递出的 “信任牌”,换来了后来几十年的支持和合作。 从归还走廊开始,中巴合作就一步一步往深走,喀喇昆仑公路只是个起点。 到了 21 世纪,“一带一路” 倡议里,中巴经济走廊成了旗舰项目,北从新疆喀什出发,南到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全长 3000 公里,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连了起来。 这项目帮巴基斯坦修了不少公路、电站,老百姓能找到更多工作,基础设施也跟上了。 这就能看出来,喀喇昆仑走廊不是块孤立的地,它是中巴合作的纽带,越往后,这块地的战略价值就越明显,两国的合作也越紧密。 很多人觉得巴基斯坦是拿走廊做人情,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它不是随便送人情,是做了笔聪明的战略投资,用一块自己守不住、没实际收益的地,换来了长期的安全保障、实打实的经济合作,还有一个 “全天候” 的伙伴。 这跟那些为了领土争得你死我活的国家比,中巴的做法才是真的有智慧,不搞对抗,坐下来谈,找到彼此的利益点,最后实现双赢。 就像当年修喀喇昆仑公路,中巴工人一起在冰天雪地里开山、架桥,饿了啃干粮,冷了裹大衣,不少人永远留在了那条路上,这份情谊不是靠嘴说的,是从解决领土问题开始,一点一点干出来的。 现在回头看,巴基斯坦当年的决定多明智,如果没归还走廊,可能就没后来的公路,没中巴经济走廊,更没现在的命运共同体计划。 喀喇昆仑走廊的每一寸冰雪都记着,中巴友谊从不是纸上的空话,是公路上碾压的车辙,是筑路工人流下的汗水,是彼此算得清的利益,更是守得住的信任。 大家觉得喀喇昆仑公路的修建,对中巴关系的稳固起到了多大作用?如果其他有领土争端的国家,学着中巴这样找利益共同点,会不会少很多冲突?

0 阅读:175

猜你喜欢

岁月如歌之坊

岁月如歌之坊

感谢关注,期待与您分享更多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