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的约定”,湖北,一位老爸与即将步入大学的18岁闺女约定,每个月两千元的生活费,但要分4次给,每月1号,10号,和20号各给500,但要想拿到最后那500则必须要定时给爸爸妈妈发个信息,内容无所谓,目的是不能让亲情断了联系,网友直呼:“好有爱”! 湖北一位曹爸爸送女儿上大学的操作,刷屏了不少家长群。他和刚满18岁的女儿约定:每月生活费2000元,但分四次发——每月1号、10号、20号各转500,最后一笔500则作为“月底全勤奖”。 而拿到奖励的条件很简单:女儿每天主动给家里发一条消息,哪怕一个标点、一张随手拍的图、几句闲聊,都算数。 这个“亲情打卡”制度一出,瞬间引发全网热议。有人夸老爸用心良苦,也有人直言:“这哪是发钱,分明是‘爱的绩效’!” 这位爸爸后来坦言,2000元只是基础,“真要不够,随时能补”。女儿是家里第一个大学生,第一次离乡背井,做父母的,“不就是图个心安吗?” 这番话,戳中了很多“空巢父母”的软肋:我们不是想控制,只是怕被遗忘。 但反对的网友也不在少数。有人觉得,每天打卡式的联系,太过机械,仿佛亲情变成绩效考核。 还有人担心,这种“金钱捆绑情感”的方式,会让孩子变得功利——“难道不发钱就不联系了?” 更有人指出:大学正是孩子学会独立、管理自我、规划生活的重要阶段。父母适度放手,才是真正的爱护。 现实中,现实中确实有一些父母打着“这都是为你好”的幌子,却害了孩子 有位妈妈要求女儿每晚视频“汇报行程”,结果女儿毕业后直接选了最远的城市工作,只说——“只想呼吸自由的空气”。 还有父亲为培养儿子理财观念,要求每笔开支记账备查,结果孩子工作后疯狂办卡消费,仿佛是一种心理报复…… 好的初衷,未必结好的果。方法,有时候比目的更重要。 不过话说回来,曹爸爸也补充道:“如果她某天真的忘了发,也不会真扣钱,不希望她因此有压力。” 其实这位老爸只是想轻推女儿一把,让她自然而然地把父母“装”进自己的新生活里。 而试行几天后,效果居然不错。女儿不仅每天主动发消息,还会分享生活细节:“洗澡要刷卡”“室友都很友好”……这些零零碎碎的日常,恰恰成了父母最大的安慰。 如今,手机仿佛成了一堵无形的墙。年轻人沉浸在自己的数字世界里,父母却守在屏幕这头,等一句“吃了没”。 曹爸爸的做法,或许不完美,但至少提供了一种思路:每个家都有自己的相处模式。只要双方都能接受,那就是最好的模式。 理想的亲子关系,应该避免两种极端——完全放任和过度控制。真正健康的爱,是既给孩子自由生长的空间,又让父母感受到参与的温暖。
天呐!这小舅子也太能“作”了!河南有个女婿,满心欢喜给老丈人买了辆14万的新
【72评论】【2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