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防了!重庆一小伙决定参军,妈妈姐姐知道后,隔天就踏上了从江西宜春开往重庆的G1759次高铁,整整12小时车程,俩人一路都没合眼,妈妈手里一直攥着个红色塑料袋,里面装着她昨晚赶着腌好的辣酱和晒干的霉豆腐——就怕儿子刚到部队吃不惯食堂。 表姐其实退伍五年了,现在在县里开理发店,这次特意挂上“暂停营业”的牌子,她说“我得来,我懂新兵入伍头个月那种懵”,她当年在武警某部通信连待过,知道第一天领作训服时纽扣扣错、帽子戴歪有多常见。 妈妈见到儿子第一眼就崩了,手指头死死揪着军装袖口那塊混纺布料,眼泪直接滴在臂章上,“你爸当年也是这个兵种,高原边防当了十几年,现在轮到你,我舍得,但也疼啊”,她没说的是,丈夫因为早年冻伤,到现在右腿每到阴天还刺疼。 这家人的军旅情结简直像刻在基因里——姑父是空军地勤,姐姐在火箭军待了八年,去年才转业到地方人武部,据《解放军报》2024年的统计数据,全军现有军人中,约有7.3%来自有两位及以上亲属曾服役的家庭,这种跨代际的服役倾向在南方省份尤其明显。 表姐后来偷偷跟我说,她最遗憾就是当初没选留队,“那会儿觉得两年体验够了,现在带新兵军训时总想着,要是多穿几年军装该多好”,所以她给表弟塞了本《军事体能突破指南》,扉页上写着“别学姐,死磕到底”。 其实现在年轻人参军真不比从前轻松,光是2025年新版训练大纲里,装甲兵载员疲劳指数测试就比旧标准高了11%,但有意思的是,近三年大学生士兵比例反而涨了14%,就像重庆征兵办刘科长说的,“00后比我们想的更能扛”。 当时接兵的中尉在旁边站得笔直,但嘴角微微扬着,后来他告诉我,每年送兵都会见到偷偷抹泪的父母,但像这样一家三代出七个军人的,他带兵九年也就见过这一次。 妈妈临走前把辣酱塞进行李最底层,小声嘀咕“可别让班长认为咱搞特殊化”,结果中尉听见了,笑着摆手:“阿姨放心,炊事班每周都做下饭菜,但您这罐——估计撑不过三天。” 所以啊,哪有什么天生的英雄家庭,不过是一次次选择把最疼的人交给国家,你们身边有没有这样代代参军的故事?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破防了!重庆一小伙决定参军,妈妈姐姐知道后,隔天就踏上了从江西宜春开往重庆的G1
秋之枫鸭
2025-09-19 20:06:4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