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李克农临终托付:谁才是隐蔽战线的最佳接班人? 1957年,春日的北京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在外交与安全领域,各方势力的博弈进入了关键阶段。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消息悄然在党内高层传开,长期领导我党情报工作的李克农,病倒了。 李克农外出时,突然一头栽倒在地。周总理听闻消息,心急如焚,赶忙赶往医院,指示医院全力组织救治。 经过艰难的抢救,昏迷8天的李克农终于苏醒过来,可医生诊断他患了重症脑溢血,身体已不允许他再像以前那样连轴转地工作了。 李克农苏醒后,心里惦记的第一件事,还是工作。在与周总理会谈时,当谈到国家安全工作的后继人选,李克农没有丝毫犹豫,他思忖后坚定地对周总理说:“孔原是国家安全工作的最佳后继人选。” 这话不是随口说的。李克农跟孔原打交道多年,早把这个人的本事看在眼里。当年顾顺章叛变,上海地下党像被捅了马蜂窝,联络线断了一多半,国民党特务到处抓人,连空气里都飘着危险。 就是那时候,孔原临危接了活,没喊一句难,天天揣着假身份证在茶馆、码头转。别人都怕跟特务碰面,他倒好,还琢磨出“茶具暗号”,盖碗茶敞着是安全,扣着是有情况,连跑堂的都没察觉这茶里藏着门道。 三个月下来,18条新联络线悄悄通了,特务盯了半天,连情报的影子都没摸着。李克农后来常说:“孔原这脑子,能在刀尖上找活路,这才是隐蔽战线需要的本事。” 再后来孔原管海关,更让李克农觉得这人不一般。新中国刚成立,海关就是个烂摊子,旧职员里藏着特务,走私的船在海上跟捉迷藏似的。 孔原一到任,没先开会喊口号,而是带着人扎进码头,连查了三艘货轮。有回查一批香港来的纺织品,别人都觉得就是普通布料,他却蹲在地上摸了半天,指着布料缝里的线头说:“这里面不对劲。”拆开一看,果然藏着密报。 那阵子他带着人连轴转,白天查货轮,晚上整理线索,硬生生把混乱的海关捋出了条理,还揪出了十几个潜伏的特务。 李克农听说后,笑着跟身边人说:“你看孔原,管海关都跟搞情报似的,眼里不揉沙子,这种人管安全,我放心。” 其实孔原身上最难得的,是不管在哪个岗位,都能摸到“要害”。抗战时在重庆,国民党特务盯着南方局的人,动不动就搞跟踪。 孔原当时管组织工作,没急着躲,反而让同志们化整为零,有的扮成商人,有的进了学校,还特意跟当地的爱国人士搭上线,让特务分不清谁是真党员、谁是普通群众。 有次特务想抓一个负责传递情报的同志,结果跟着“目标”进了茶馆,刚要动手,就被几个茶客拦住,这些茶客都是孔原提前安排好的进步群众。 后来周恩来总结这段工作,特意提到孔原“会借劲,能把外围力量用活”,这恰恰是安全工作最需要的能力。 李克农举荐孔原的时候,心里打得更细。那时候国际上不太平,美国的情报人员盯着我国的工业和科技,中苏关系也慢慢有了变化,安全工作不能只盯着国内,还得有全局眼光。 孔原不一样,他既在白区跟特务斗过,又管过海关这种“对外窗口”,知道怎么防外部渗透,也懂怎么跟不同势力打交道。 就像他管海关时,不光抓走私,还特意整理了各国的贸易规矩,连哪国的货轮常夹带东西都摸得门清,这种“既懂业务又懂安全”的本事,在当时没几个人能比。 后来孔原接了安全工作,也真没让人失望。他没照搬老办法,反而把在海关的经验用了过来,比如给重要单位的安保人员搞“识别培训”,教他们看哪些人行为反常,就像当年在码头查货轮一样细致。 有次发现国外的一个“考察团”里藏着情报人员,就是靠他定下的“细节观察法”,那个“考察员”明明是来了解农业的,却总盯着郊区的通讯塔看,一下子露了马脚。 现在回头看1957年病房里的那次举荐,李克农选的不只是一个接班人,更是一种“安全工作的思路”,不只会硬拼,更要会观察、会应变,能在不同场景里找到保护安全的办法。 孔原后来常说:“干安全工作,不能怕麻烦,得像织网一样,既要织密,又要知道哪根线最关键。”这话里的道理,其实早在他当年茶馆设暗号、码头查布料的时候,就已经藏在行动里了。 对于李克农这样的老革命家来说,举荐一个人,从来不是看资历、看名头,而是看这个人能不能“扛住事、干成事”。 而孔原用也一次次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没辜负这份信任。
李敖评价张学良时,坦言“张学良患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他的原话是这样的:“张
【7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