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新加坡和越南同时宣布! 9月16日,新加坡和越南正式牵手成功,签署了碳信用实施协议。新加坡和越南签署的碳信用实施协议,是想通过跨国购买减排指标来降低各自的碳排放压力。网友说这是一种富裕国家的“搞钱”方式,其实是为了实现碳排放目标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新加坡不用自己减排高成本减排,就可以低成本减排,玩了个寂寞,新加坡拉拢越南,买越南的减排指标,还给越南补贴,越南帮新加坡减排一个指标自己赚一个补贴,操作很高明。 这事儿乍一听挺聪明,两边都开心,一个出钱一个出力,好像谁都没亏。但仔细琢磨一下,问题可没那么简单。表面上是双赢合作,背后藏着不少猫腻。新加坡有钱但地方小,减排成本高得吓人,干脆掏钱找别人帮它“背锅”。越南正愁发展缺资金,卖点碳排放额度还能换补贴,听起来稳赚不赔。可这种交易真能从根本上解决气候问题吗?还是说,只是把污染从一个地方挪到另一个地方,换汤不换药?说白了,是否这类协议只是让一些国家看似做了减排工作,实际却避开了真正艰难的环境治理。 有人说这是“碳殖民主义”的变种——发达国家出钱让发展中国家承担减排压力,自己照样开工厂、搞消费,生活方式一点没变。越南现在是拿到了钱,但长远来看,如果为了卖额度而限制自己的工业发展,是不是反而吃了暗亏?比如本来可以建更多工厂、创造更多就业,现在为了配合新加坡的目标,只能控制排放,发展速度可能就被拖慢了。 而且这种交易机制透明度一直是个问题。碳信用怎么计算?谁來监督?会不会出现数据造假或者重复计算?比如越南一片林子本来就要保护,现在拿去抵新加坡的碳排放,等于一笔买卖做两次人情,实际减排效果根本没增加。这类操作在国际碳市场里可不是什么新鲜事。 再往大了说,全球气候危机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减排,而不是数字游戏。如果各个国家都想着靠买卖额度来应付指标,而不是真正推动能源转型、改变生产和消费模式,那巴黎协定订的目标恐怕真要变成一纸空文。新加坡这类发达国家,技术资金都不缺,其实更有能力带头研发绿色技术、投资可再生能源,而不是走捷径去买额度。现在这个选择,多少有点缺乏责任感。 当然也有支持的一方觉得,这类合作至少激活了碳市场,让资金流向了更需要的发展中国家,带动绿色技术转移。越南拿到补贴,或许能投到太阳能、风能这些领域,反而加速低碳转型。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往往很骨感。如果没有严格的协议框架和后续跟踪,这些钱最后去了哪里、有没有真正用于减排,谁又能保证? 说白了,碳信用买卖就像是一个缓冲垫,暂时缓解压力,但不能治本。地球可不管你的排放是来自新加坡还是越南,它只看总量。如果大家都忙着互相“倒腾”碳排放额度,而不是切切实实减少污染,那这场危机只会越拖越严重。这种交易方式会不会成为未来更多国家“逃避”减排责任的方式?而在全球环保的舞台上,是否每一笔碳交易背后都能带来实际的环境效益,而不是仅仅成为一个经济利益的博弈?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新加坡 新加坡 碳排放对比 碳排放新规 新加坡纳税 跨境碳交易 碳信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