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驻华使领馆9月17日写道:“美国能源部部长赖特说:中国对全球安全构成的威胁与日俱增......美国及我们的盟友的目标必然是减少我们对进口自中国的产品的依赖,特别是在和能源系统这样对经济和国家安全而言至关重要的方面。” 目前,中国在多个新能源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全球超过80%的太阳能电池板来自中国,风力发电设备的部件超过60%由中国制造,电动汽车电池产量约占全球70%,这些数字让美国意识到,一旦供应链出现问题,可能会影响自身的能源安全。 这场争论反映出一个有趣的现象:世界正在同时进行两场竞赛,一方面是技术竞赛,看谁能够开发出更好的清洁能源技术,另一方面是供应链竞赛,看谁能够掌握这些关键技术的生产能力。 中国通过提前布局,已经建立了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而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正在努力追赶,试图建立不依赖中国的供应链,比如美国最近通过的《通胀削减法案》,就投入大量资金支持本国清洁能源产业。 但现实往往比政策更复杂,尽管政治上强调“脱钩”,企业间的合作却从未停止,中国光伏企业在美国建厂,美国汽车厂商使用中国电池技术,商业实践和政治话语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 格兰霍姆部长的讲话反映出一个深刻矛盾:世界各国既需要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又希望保证自身的能源安全。 完全“脱钩”是不现实的,2022年欧洲能源危机证明,全球能源系统已经紧密相连,即使强大如美国,其进口的太阳能电池板中超过一半来自东南亚,而其中很多是中国企业在海外生产的。 更重要的是,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应对,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和碳排放国,如果不能在能源领域合作,全球减排目标将很难实现。 传统的能源安全主要关注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供应,而现在,能源安全的概念已经扩展到了包括技术供应链安全、网络安全等多个方面。 美国正在重新定义能源安全,不仅要求“用得上”,还要求“靠自己”,即使成本更高,也要建立自主可控的能源技术生产能力。 但这种思路也有风险,保护主义政策可能导致成本上升和技术进步放缓,最终延缓全球能源转型进程。 美国能源部长的担忧可以理解,但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应该是隔绝和脱钩,而应该是建立更加多元、可靠的供应链体系。 历史告诉我们,保护主义往往会提高成本、阻碍创新,面对气候变化这个全人类共同的挑战,各国应该加强合作,而不是各自为战。 理想的模式应该是“在竞争中合作”,在技术研发上各自努力,在标准制定上共同协商,在供应链建设上保持多样,在气候治理上协同行动。 比如,中美可以共同建立重要资源的储备机制,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共享电网管理技术等。 全球能源转型既带来挑战,也带来机遇,与其陷入“谁赢谁输”的零和博弈,不如寻求共同发展的新路径,毕竟,在地球这个共同家园里,气候变化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共同面对的敌人。
美国对华政策出现巨大转向!9月17日,正在出席北京香山论坛的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帮
【78评论】【7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