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4月,邓小平视察兰州504厂,一家对外绝密的铀浓缩工厂,在车间角落,他看见一个穿工装的女工,随即一愣,走上前问:“你怎么在这儿?”对方低声说了句:“执行任务,”邓小平愣住了,这不是1959年在全国群英会上戴大红花的女科学家王承书吗?怎么跑到戈壁滩当起了无名工人?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她就已经是燕京大学物理系最出色的学生,那个时候,女孩子学理工被认为是稀奇事,但她不仅学了,还成为班里唯一的女生,她的成绩一路领先,甚至获得了被誉为“学术荣誉象征”的斐托斐金钥匙奖,这种奖项在当时的中国极为罕见,可见她的实力非同一般。 后来,她远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继续深造,研究领域是气体动理论,在那里,她与国际知名物理学家合作,提出了全新的理论模型,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上,这项研究,让世界认识了一个来自中国的年轻女科学家,而在那时,大多数人都认为女性难以在理论物理上有所建树,她用实际成果改变了偏见。 如果她选择留在美国,过上安稳的科研生活,也许能成为一位国际知名的学者,但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她和丈夫张文裕立刻做出决定:回国,那时的美国,对于理工科背景的华人科学家有着严密限制,尤其是涉及国家安全领域的研究人员,他们用了整整七年时间,才终于突破重重障碍,带着几百箱学术资料,一页一页地寄回国内,这些资料,成为新中国科研事业起步时极其宝贵的基础。 回国后,她并没有立即进入国防科研领域,而是在中国科学院从事基础研究,她在热力学和气体分子运动理论方面继续深耕,发表了许多重要成果,然而,国家的发展很快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到1958年,中国决定自主研发核武器,项目启动之后不久,国际援助突然中断,尤其是铀同位素分离这个环节,几乎成了死局,没有高浓缩铀,原子弹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 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王承书接到了任务,她没有犹豫,立即服从安排,从此从公众视野中彻底消失,她搬到了甘肃兰州郊外的一个代号为504的秘密工厂,开始了长达数年的隐秘工作,那时的条件极其艰苦,语言不通,设备不全,参考资料只有一堆未整理的俄文手稿,她带着一群刚毕业的大学生,靠一本词典,一点点将这些资料翻译出来,再一页页地推导公式,验证数据。 当时没有计算机,所有复杂的数据都只能靠手工计算,她和同事们白天在车间里调试设备,晚上则挤在宿舍里做计算,稿纸堆满了几间屋子,西北的风常常把纸张吹得满天飞,他们就用砖头压住继续算,断电的时候,就点上蜡烛接着干,她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下公式,反复推敲,不容一丝误差。 到了1964年初,他们终于提取出了第一批高纯度浓缩铀,这批材料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在原子能技术中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也为当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打下了基础,而她的名字,依旧没有出现在任何报道中。 直到十多年后,国家在整理“两弹一星”功勋人物时,才有人提起这个曾经“消失”的科学家,她却依然低调,拒绝署名,也不接受奖金,她把所有奖励捐了出去,其中一部分用于在西藏修建一所希望小学,以纪念早逝的丈夫。 在核工业之外,她还参与了激光同位素分离的研究工作,从1973年起,她带领一个小团队,从零起步,五年后建成了性能优于国际公开数据的实验装置,这项研究,同样重要,却鲜有人知。 她的生活,一直极其简朴,住在几十年前的老宿舍,家具电器都是旧货,工资大部分用来资助有困难的学生和同事,每月固定缴纳党费,从不间断,她从不逛商场,也不参加应酬,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研究和带学生中。 1994年,她病重住院,医生建议使用进口药,她却因费用高而拒绝,坚持使用国产药物,她的遗嘱中写明,遗体捐献用于医学研究,所有存款捐出,书籍赠予研究所,她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对国家和人民深深的歉意,可所有了解她经历的人都知道,那句“愧对”其实是最高的忠诚。 信息来源:新浪军事--中国这位女专家鲜为人知 为造原子弹隐姓埋名到去世
1955年全军授衔之前,刘少奇坚持反对给陈毅授元帅军衔,周恩来听闻此事,立马写了
【3评论】【3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