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9月16日,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声明,称美国不会接待

天天纪闻 2025-09-17 15:42:09

北京时间 9 月 16 日,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声明,称美国不会接待那些庆祝美国同胞死亡的外国人,并且签证撤销工作正在进行中。   他还表示,如果有持签证者为公开暗杀政治人物而欢呼,那就准备好被驱逐出境,因为这类人在美国不受欢迎。   鲁比奥此番言论乍一听,似乎是在维护一种基本的道德和社会秩序,对不尊重生命、幸灾乐祸的行为零容忍。   可若深入探究,就会发现这背后是美国长期以来奉行的双重标准,让所谓的 “美式言论自由” 变得无比虚伪。   先看看事件背景,美国保守派 “网红” 查理・柯克于当地时间 9 月 10 日遭人暗杀身亡。   随后,美国副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兰道就表示,对社交媒体上有人对这一事件表示赞赏、为之辩解或轻描淡写感到作呕,并指示领事官员采取适当行动,若发现外国人发表此类言论,欢迎随时告知,以便美国国务院能保护美国民众。   鲁比奥的声明,无疑是对兰道表态的进一步强化。   从表面上看,美国政府似乎在坚决捍卫生命尊严和社会公序良俗。但只要把目光投向国际事务中的其他场景,就能清晰看到美国的双标。   就拿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来说,以色列的军事打击致使加沙地区大量平民伤亡,无数家庭支离破碎,民众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国际社会对此纷纷谴责,呼吁以色列停止暴行,尊重人权。   可美国呢?作为以色列的重要盟友,不仅没有对以色列的行为进行实质性的约束和批评,反而在联合国等国际场合多次为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开脱,对国际社会的正义呼声充耳不闻。   美国这种双标做法并非首次。回顾特朗普政府执政以来,在签证政策上就多次展现出浓厚的政治操弄色彩。今年 1 月特朗普执政后,收紧移民政策,吊销部分移民签证或拒绝其签证申请,加大对留学生签证等合法签证持有人的审查力度。   据法新社报道,截至 8 月中旬,美国国务院已吊销约 6000 名留学生的签证。这些留学生中,不少人仅仅是因为表达了与美国政府立场相悖的观点,或者来自与美国关系紧张的国家,就被无端剥夺了留美学习的机会。   再看今年 4 月,美国国务卿鲁比奥表示,美国将吊销哈马斯支持者在美国的签证和绿卡,将他们驱逐出境。   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支持巴勒斯坦活动人士马哈茂德・哈利勒就被美国移民法官裁定可被驱逐出境。哈马斯被美国认定为恐怖组织,美国对其支持者采取措施看似合理。   但美国却对以色列极右翼势力的极端言行视而不见。以色列国内一些极右翼分子鼓吹对巴勒斯坦人进行种族清洗,发表各种极端、排外的言论,美国却从未对这些以色列人采取类似吊销签证、驱逐出境等措施。   在本轮巴以冲突升级以来,美国国内舆论环境也充分暴露了其 “言论自由” 的虚假性。美国传统媒体严控 “挺巴” 言论,许多记者、编辑甚至政府官员,仅仅因为表达了对巴勒斯坦人民遭遇的同情,对以色列军事行动的批评,就被迫辞职。   为了进一步控制社会舆论,美国众议院还匆忙通过 “反犹太主义意识法案”。该法案将 “攻击以色列国” 的行为纳入 “反犹主义” 范畴,导致美国法律对 “反犹主义” 的界定范围被过度扩大。   这一法案内容激进,就连圣经《新约》都被部分人视为 “反犹言论”,完全是一场现代版的 “文字狱” 闹剧。在这种舆论环境下,民众正常表达对巴以冲突的客观看法都可能被贴上 “反犹” 标签,遭受舆论攻击甚至法律制裁。   美国一直将 “言论自由” 当作向外输出价值观、干涉他国内政的工具,对其他国家民众正常的言论自由指手画脚。   当地时间 5 月 28 日,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宣布对那些被认定为 “参与审查美国公民的外国官员和个人” 实施签证禁令。他声称长期以来美国人因行使言论自由权遭到外国当局罚款、骚扰甚至指控,新政策将针对这些外国官员。   路透社认为此举可能针对监管美国科技公司的外国官员,特别是欧盟官员。   此前,欧盟根据《数字服务法》对脸书、Instagram 和 X 等美国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内容审查,并威胁处以巨额罚款,引起美国科技公司巨头和特朗普政府的不满。   鲁比奥此举看似在为美国公民争取言论自由,实则是美国在维护自身科技公司利益,打压其他国家对美国科技巨头的监管。   与此同时,美国国内却对不同声音进行压制,这种内外有别的做法,正是美国 “言论自由” 双标本质的体现。   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关于 “驱逐为暗杀欢呼者” 的言论,不过是美国双标外交和虚假 “言论自由” 的又一次暴露。

0 阅读:73

猜你喜欢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