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胡适猝逝,宋美龄亲往慰问遗孀江冬秀。这位裹小脚的旧式女性却以非凡魄力守护婚姻,面对丈夫的风流始终强势捍卫家庭。与鲁迅原配朱安形成鲜明对比,江冬秀以"悍妇"姿态赢得尊重。她陪伴胡适历经风雨,临终时刻跪地痛哭的场景令人动容,展现了旧时代女性在婚姻中独特的生存智慧与坚韧爱情 一九六二年春天,胡适在台北出席酒会,刚刚还在台上同人说笑,没多久就面色一白,整个人向后倒去。 急救的药片、白兰地、人工呼吸全上了,还是没救回来。 消息传出,街头巷尾议论纷纷。几天后,葬礼规格极高,蒋介石亲写挽联,宋美龄代表前去吊唁。她身着深色旗袍,扶着江冬秀的胳膊,那张照片留下来,江冬秀哭得手都在抖,眼泪直往下掉,整个人像失了魂。 要说这段婚姻,还得从很早说起。 胡适和江冬秀算是指腹为婚。胡适十三岁时,随母亲到乡里看戏,被江家看中。 江母看上胡适,家境也合适,就定下了婚约。 江冬秀那时十四岁,裹着小脚,模样算不上美,却圆脸端正。按理说这种童养媳式的安排不稀奇,可一拖就是十几年。 胡适去了上海,再远赴美国求学,回来时已是二十七岁的人。 母亲骗他说病重,他才赶回家,同三十岁的江冬秀成了亲。 外人都说不般配,一个是留洋学者,一个是乡下女子,这段婚姻从一开始就被看低。 婚后的日子,摩擦不断。 胡适在日记里写过,江冬秀没读过书,聊不到一起。 他读到深夜,书堆得乱七八糟,她只能守着茶壶打盹。她也看不惯他,总嫌他书生气重。 可江冬秀不是只会忍,她自己学字,笨拙地写信,错字连篇,但胡适看了却高兴,说这是从乡里带来的气息。这样的举动,反倒让关系有了牵连。 真正让人记住的,是一九二三年的那场风波。 胡适和远房表妹曹诚英关系暧昧,甚至传出怀孕的事。胡适犹豫着向江冬秀提离婚,本以为她会哭闹几句就罢,没想到她抄起菜刀,把两个儿子拉到身边,说要走可以,先把母子三人杀了。 那一幕,胡适彻底怵了。 第二天就和曹诚英断了,那以后,他在朋友面前常自嘲说自己“怕老婆”,但怕里头有敬畏。 江冬秀的强硬不止一次。 夫妻间争吵不少,江冬秀话辣,动不动就骂,胡适受不了,却也没能甩开。可冷战过后,她又能在信里认错,说自己喝醉说错话。 她既能硬到底,又懂得收。很多人说她泼,其实这是她维系婚姻的办法。 生活里,她照料得很细。 胡适爱吃徽州菜,她学得地道,每次写作到深夜,她就端到桌前。抗战逃难,她舍弃衣物家具,唯独不忘七十箱书。 胡适事后说,别的学者的书都散了,只有自己的被带全,这全是江冬秀的功劳。 钱上,她也有自己的一套。胡适稿费丰厚,她常常分给亲友,还捐学堂。 家里不宽裕,她从不多言。抗战期间胡适寄回的钱,她拿去接济亲戚,还捐了两百给学堂。有人说她不懂精打细算,可她心里有个尺度,钱该花的地方就得花。 在大事上,她判断也不糊涂。 三八年胡适受命出任驻美大使时,她写信劝阻,说他不适合说假话,官场会伤人。胡适没听,兜兜转转后还是承认她看得准。 他们的关系靠什么维系?一部分是争吵后的修补。两人常在信里互诉委屈,时而柔情,时而火气。这样的往复,反倒让感情更牢。 到美国后的日子清苦,胡适讲学,江冬秀做菜。学生们常来蹭饭,胡适还带点得意,说是她做的。那语气里有骄傲,也有无奈。 六一年,她终于答应随他去台湾。 胡适穿着西装,在机场等,手里还拎着糖果,看见她下飞机,快步迎上去。那是难得的温情一刻,也是最后的团圆。 胡适骤然去世,江冬秀受打击极重。 葬礼上,她哭到晕厥,之后常把自己关在书房,把胡适的书桌原样保留。邻居送饭,她总说小胡不在,吃不下。她很少再出门,整个人像空了。 一九七五年,她在台北去世,八十五岁。 按遗愿葬在胡适身旁。墓碑只刻“江冬秀之墓”,简简单单。
1962年胡适猝逝,宋美龄亲往慰问遗孀江冬秀。这位裹小脚的旧式女性却以非凡魄力守
风雨飘摇中
2025-09-16 09:43:40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