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中国第一个执行死刑的明星,却在刑场上大喊不公平,1992年,靠“刘三姐”这个

纸短情长啊 2025-09-15 22:15:08

她是中国第一个执行死刑的明星,却在刑场上大喊不公平,1992年,靠“刘三姐”这个角色,红遍大江南北的程春莲,在临刑前,却高喊:不公平,这究竟是发生了什么? 信源:搜狐娱乐——第一个被执行死刑的女星,曾红遍大江南北,枪毙前大喊:这不公平 1992年深冬,北方的刑场被铅灰色的天空压得沉闷,凛冽的寒风卷着细沙,刮在人脸上像刀子割。 程春莲穿着单薄的囚服,冻得青紫的手指攥紧了衣角。当行刑的指令即将下达时,她突然猛地抬头,干裂的嘴唇里爆发出一声嘶哑的“不公平!” 很少有人会把刑场上这个狼狈的女人,和上世纪70年代末荧幕上那个明媚的“边疆女教师”联系起来。 1978年,《边疆的泉水清又纯》上映,刚满20岁的程春莲凭借这个角色,一夜之间走进了千家万户。 之后几年,她又接连出演《山道弯弯》里敢闯敢拼的农村姑娘,《向阳院的故事》中热情爽朗的工厂女工,每一个角色都鲜活立体。 她的演技扎实,从不靠噱头博眼球,凭借一部部作品拿下多个影视奖项,成了当时国内少有的“国民级”女演员,片约排到了两年后。 可谁也没料到,1988年,程春莲突然在媒体上发布声明,宣布彻底告别演艺界。 这个决定在当时掀起了轩然大波,记者堵在她家门口追问原因,导演朋友反复劝她三思,可她铁了心要“下海”。 这背后,是那个年代汹涌的“经商潮”。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全国,计划经济的闸门逐渐打开,“下海”成了街头巷尾最火的词。 机关里的干部、工厂里的工人、学校里的老师,一批又一批人扔掉“铁饭碗”,揣着积蓄涌向市场。 有人在广州倒腾电子表、蛤蟆镜,转眼就赚了半年工资;有人在深圳开小工厂,几年就从“个体户”变成了“老板”。 这股浪潮确实激活了市场,商品多了,百姓钱包鼓了,城市里的高楼也一栋栋拔地而起。但热潮之下,隐患也在滋生。 市场规则还没完善,偷税漏税、投机倒把成了“潜规则”,有人为了抢生意大打出手,有人靠拉关系走后门垄断资源,不少人在金钱面前丢了底线,把“赚钱”当成了唯一目标。 程春莲就是被这股浪潮卷进去的人。那时她虽然名气大,但演员的收入远比不上那些“下海”的人。 加上当时影视行业开始受市场冲击,拍戏周期长,有时候拍完一部戏要等半年才能拿到片酬,而经商似乎是“快速赚钱”的捷径。 她不顾家人的反对,把多年拍戏攒下的钱取出来,先在王府井开了家服装店,可她不懂进货渠道,也不会吆喝卖货,店里的衣服样式老旧,没几个月就亏了大半。 后来她又跟风开化妆品厂,可因为没把控好质量,产品刚卖出去就被投诉,最后只能关门大吉。 两次失败把她的积蓄赔得差不多了,就在她快要放弃时,一次和朋友吃饭,偶然听说“石油”是紧俏货 当时国内石油还实行计划供应,国企垄断着资源,私人想搞到石油难如登天,可一旦拿到配额,转手就能赚好几倍。这个消息像根火柴,瞬间点燃了她的野心。 为了搞到石油,程春莲开始四处奔波。她托人找关系,请石油公司的人吃饭送礼,甚至不惜把仅剩的首饰卖掉,终于从一个内部人员手里拿到了少量低价原油指标。 第一次倒卖石油,她就赚了以前拍戏一年才能拿到的钱。尝到甜头后,她的胆子越来越大,开始伪造石油公司的公文和印章,冒充国企员工骗取大量石油配额。 有一次,为了垄断当地的私人加油站资源,她甚至派人威胁竞争对手,逼对方只能从她这里进油。 金钱像洪水一样涌来,她搬进了豪华别墅,买了三辆进口车,身边围着一群阿谀奉承的人,每天出入高档酒店,再也不是以前那个朴实的女演员了。 可法律的红线,从来不会因为名气或财富而松动。1991年,当地石油公司发现有人伪造公文骗取配额,顺着线索查到了程春莲。 经过半年的调查,她倒卖石油、伪造国家机关公文、偷税漏税等多项犯罪事实被一一查清,涉案金额高达数百万元。 法庭上,当法官念出“死刑”判决时,她瘫坐在被告席上,嘴里反复念叨着“我只是想赚钱”。1992年那个寒冬,刑场上的一声“不公平”,是她最后的挣扎。

0 阅读:135

猜你喜欢

纸短情长啊

纸短情长啊

纸短情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