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有人能靠AI暴富技术红利属于少数人每一轮技术革命,都有人发财。但仅属于少数

量子位看科技 2025-09-15 13:19:25

凭什么有人能靠AI暴富技术红利属于少数人

每一轮技术革命,都有人发财。但仅属于少数人,他们做对了什么?

文章《AI Will Not Make You Rich》指出:AI虽然是划时代的技术突破,却未必带来广泛的投资回报,绝大多数人甚至连“喝汤”的机会都没有。

为什么?作者给出了他的观点:

1.AI是革命,也是终局之战

很多人以为AI是“下一波浪潮”的开端,实则它更像是ICT(信息通信技术)浪潮的高潮和收官阶段。回顾历史就知道,“集装箱化”彻底改变了全球贸易逻辑,极大提升效率,但真正赚钱的只有创始人Malcom McLean和极少数早期投资者。后来者一窝蜂跟进,烧钱、内卷、比价,最终谁也没赚到钱。

AI今天也正处于这个阶段:几家头部模型公司已经垄断了技术路径和资源入口,基础设施极其昂贵,门槛高得离谱,整个赛道一开始就是“寡头博弈”。像OpenAI、Anthropic、Mistral这样的公司早已拿走最大红利,后来者注定只能陷入成本战和微利竞争。

2.“App层创新”多是表象,商业本质不成立

乍看之下,Perplexity、Harvey、Runway等AI应用百花齐放,似乎预示着“应用黄金时代”的到来。但实际上,这些App大多只是模型公司前台的实验室:功能试验、用户测试、行业探索。

一旦跑得快、用户多,立刻就会被模型厂商整合、抄底或收购。你以为自己在做to B创新,其实只是帮OpenAI们优化产品、验证市场。

投资这些公司,并不是在押技术,而是在赌巨头是否会出手收购。这是高风险套利,不是确定性生意。

3.成本下降≠利润提升,战略才是关键

AI确实能极大降低知识密集型服务的边际成本——比如教育、法律、医疗、金融等领域将迎来效率革命。

但效率不等于利润。就像集装箱降低了物流成本,使得IKEA、Walmart成为全球零售巨头,但也让Sears、Montgomery Ward这些传统零售老大倒下。决定成败的,从来不是技术,而是能否把技术转化为战略优势。

真正能吃到红利的,是那些本来就以“极致低价+极致效率”为核心能力的公司。AI只是他们进一步拉开差距的工具。

4.基础设施厂商=稳赚?别太乐观

的确,如今“卖铲子”的公司最风光,比如Nvidia。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 市场对增长已充分预期,股价严重透支

- 若模型厂商自研芯片或数据中心,中间供应链环节将被压缩甚至抛弃

- AI热若遇冷,CapEx投资可能迅速变成负资产,就像当年的造船业

这意味着,除非你是产业链上游的寡头,基础设施这门生意也未必有护城河。

5.投资人的窗口期已关闭,创业者的窗口还没完全打开

这轮AI热潮中,真正赚钱的是那些在2022年前下注的早期投资人。如今再入场:

- 模型公司卷到极致,回报空间越来越薄

- App公司难以找到稳定商业模式

- 收购和退出路径充满不确定性

但对创业者来说,如果能用AI实现极致低成本+极致体验的新型服务,仍有巨大爆发力。

参考历史上Costco、IKEA的崛起路径:靠规模与执行力,而非资本堆积。但这种企业往往不需要太多融资,周期又长,跟“热钱”天然错位,投资人也很难从中分一杯羹。

6.最终受益者:消费者与新型效率型公司

AI真正改变的,是价值链结构:

- 消费者将获得更便宜、更丰富、更个性化的知识型服务

- 企业被迫卷效率、卷成本,弱者淘汰,强者整合

- “知识劳动力”整体价格下降,但真正需要人与人交互的服务(如心理咨询、高级培训)将更稀缺也更贵

这是AI经济学的现实逻辑:技术红利从不是平均分配,而是一次深度重构的洗牌。

所以,回到标题:

不是说AI不重要——它可能是21世纪最深远的通用技术之一。

但站在投资的角度,它更像一个早已被清洗过的赌场。你现在进去,只能捡别人留下的筹码,想靠它暴富几乎没可能。

这是一场看似全民参与的技术革命,真正的财富,只会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别再幻想“AI让你一夜暴富”。更聪明的做法,是在别人还没反应过来之前,看清它如何重塑价值链,然后抢占那个新位置。

原文链接:joincolossus.com/article/ai-will-not-make-you-rich

0 阅读:0
量子位看科技

量子位看科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