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一个农民给解放军带路,聊天时提到了自己多年未见的哥哥,连长吃惊的问:“你说的陈锡联,不会是我们的司令员吧?” 1948年冬,淮海战役前线的战壕里,陈锡联握着一张边角卷起的照片,照片上是母亲和弟弟陈锡礼的身影——这是1947年大别山重逢时,通讯员用缴获的相机拍下的。 看着照片,他想起一年前那个深秋的清晨,母亲颤抖的双手和弟弟熟悉的笑容,眼眶不禁发热。 谁能想到,一次偶然的向导邀约,竟让他与分离十八年的家人意外相见,而这段重逢,也成了他战火岁月里最珍贵的慰藉。 1929年,14岁的陈锡联还叫陈谱庆,在家乡湖北黄安(今红安)跟着父亲种地。 那年秋天,红军队伍路过村子,他偷偷收拾了几件衣服,瞒着母亲和弟弟,跟着队伍离开了家。 临走前,他在弟弟陈锡礼的枕头下塞了一颗磨亮的鹅卵石,那是两人小时候一起在河边捡的,他想着“等打了胜仗,就拿着石头回来找弟弟”。 可这一去,便是十八年,期间他改名为陈锡联,从普通战士成长为战功赫赫的将领,却再也没收到过家里的消息。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陈锡联任三纵司令员,负责开辟皖西根据地。当时部队刚进入山区,地形复杂,急需熟悉路况的向导。 10月的一天,六纵先头连在金寨县遇到了正在地里干活的陈锡礼,便邀请他带路。陈锡礼爽快答应,一路上和战士们聊得火热。 当战士问起他的家人时,他笑着说:“我有个哥,十八年前跟着红军走了,叫陈谱庆,后来改名叫陈锡联,听说还炸了日本人的机场呢!” 这话传到连长耳朵里,他立刻停下脚步——陈锡联可是三纵司令员,全军闻名的战斗英雄!连长不敢怠慢,一边让队伍原地休息,一边派两名战士骑马赶往三纵指挥所报信。 当时陈锡联正在召开作战会议,讨论如何突破国民党军的“清剿”包围圈,听到通讯员说“找到您弟弟了”,他猛地站起来,手里的钢笔都掉在了桌上:“在哪儿?快带我去!” 第二天清晨,陈锡联提前半小时就站在指挥所门口等候。深秋的大别山寒风凛冽,他却只穿了件单衣,目光紧紧盯着远处的山路。 终于,他看到两个身影:弟弟陈锡礼搀扶着一位白发老太太,正是他日思夜想的母亲。 “娘!”陈锡联大喊着冲过去,“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眼泪止不住地流。 母亲伸出颤抖的手,摸了摸他的脸,哽咽着说:“谱庆,娘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了……” 母子三人在指挥所里聊了整整一上午。 母亲告诉陈锡联,他走后不久,父亲就因病去世了,日军扫荡时,家里的房子被烧了,她和陈锡礼靠乡亲们接济才活下来; 陈锡礼则说,这些年他一直在打听哥哥的消息,看到报纸上“陈锡联夜袭阳明堡机场”的新闻时,他激动得睡不着觉,认定这就是自己的哥哥,所以看到解放军来,就主动来当向导,希望能碰碰运气。 可团聚的时光只有短短半天。 下午,作战参谋送来紧急情报:国民党军整编第88师正朝着指挥所方向移动,部队必须立即转移。陈锡联看着母亲,心里满是愧疚。 母亲却笑着说:“你是干大事的人,娘不怪你,你放心去打仗,娘和你弟在家等你。” 临走前,陈锡联把自己的棉衣脱下来给母亲穿上,又塞给陈锡礼几块银元,叮嘱他“照顾好娘,等全国解放了,我就回家看你们”。 此后,陈锡联带着部队转战南北,在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中屡立战功,但他始终惦记着母亲和弟弟。 1949年全国解放后,他第一时间派人去大别山接家人,却得知母亲因常年劳累,在1948年冬天去世了。 陈锡联赶到家乡时,跪在母亲的坟前,哭了整整一个下午,手里紧紧攥着当年留给弟弟的那颗鹅卵石。 后来,陈锡礼跟着陈锡联到了武汉,在当地的粮食局工作。 陈锡联时常和弟弟聊起小时候的事,还把那颗鹅卵石交给陈锡礼保管,说:“这是咱们兄弟俩的念想,要好好留着。” 1955年,陈锡联被授予上将军衔,他在授衔仪式后第一时间找到陈锡礼,笑着说:“哥没辜负当年的承诺,咱们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 晚年的陈锡联,依然保留着和弟弟团聚时的那张照片,每次看到照片,都会想起1947年大别山的那个清晨。 1999年,陈锡联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叮嘱家人把那颗鹅卵石和照片一起放进骨灰盒里,说:“我要带着这些念想,去见娘和弟弟了。” 而陈锡礼则一直珍藏着哥哥的遗物,直到2015年去世,他都在向子女讲述那段战火中的重逢故事,告诉他们“要永远记得,你大伯是为国家、为老百姓打仗的英雄”。 如今,陈锡联与陈锡礼的故事,被收录在红安县革命纪念馆里,那颗见证兄弟情谊的鹅卵石,也成了馆内的珍贵展品。 每年都有无数人来参观,聆听这段战火中的骨肉奇缘,感受革命先辈在家国大义与亲情之间的坚守与担当。 主要信源:(陈锡联同志生平——人民网)
1947年,一个农民给解放军带路,聊天时提到了自己多年未见的哥哥,连长吃惊的问:
悠然话史
2025-09-15 10:27:31
0
阅读: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