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朝鲜领导人请求中国寻找一名失踪30多年的抗美援朝英雄,没想到,这位英雄自己“躲起了猫猫”,这一躲就是33年。 1980年,朝鲜向中国提出一个特殊请求:帮忙寻找一位抗美援朝英雄。这位英雄在朴达峰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却神秘失踪了30多年。谁也想不到,他其实一直活着,只是在四川农村默默生活。 这位英雄叫柴云振,1926年出生在四川岳池农家。17岁时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在旧军队里当炊事兵。1948年他成功脱离,随后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1949年渡江战役中,柴云振作为先遣队员冲锋在前。船工中弹倒下时,他立即接过船舵稳住航向。登陆后又捣毁敌军地堡,缴获重机枪三挺,立下二等功。随后他转战南方各地,年底入党并升为班长。 1950年10月,柴云振跟随志愿军入朝作战。次年5月,朴达峰阻击战爆发,美军第25师和加拿大旅凭借装备优势猛攻阵地,企图切断志愿军退路。 身为八连七班班长的柴云振接到任务:夺回失守的前沿阵地。他带领全班9名战士冒着炮火反击,连续攻下两个山头。激战中班里只剩3人。 敌军指挥所居高临下疯狂射击,柴云振带着剩余战友绕到侧面攀爬接近。他们突然发起攻击,击毙敌指挥官,用手榴弹和冲锋枪端掉了整个指挥所。 子弹打光后,柴云振与敌人肉搏。激斗中他右手食指被咬断,头部腰部多处负伤,最终昏倒在阵地上。 这一战,柴云振班攻克3个山头,歼敌200余人,端掉敌指挥所。他们的英勇作战掩护了志愿军主力转移,保住了前线指挥部和后方医院。 战斗结束后,战友们却找不到柴云振。大家都以为他牺牲了。 实际上,重伤的柴云振被送到内蒙古包头医院治疗一年多。1952年4月,他拿着三等乙级残废军人证复员回乡,复员费是1000斤大米。 回到岳池后,柴云振从未向任何人提起朝鲜战场的经历。家人只知道他当过兵、负过伤。他先后担任大队长、乡长、公社党委副书记,带领村民开荒种粮、修水利、建合作社。 村民知道他身体有伤,不让他干重活,但他总是抢着干。那些年,他就是个普通的农村干部,没人知道他曾是战场英雄。 另一边,志愿军总部一直在寻找他。由于当年登记时姓名有误,加上他复员后失联,部队始终找不到人,认定他已牺牲。志愿军总政治部的“一级战斗英雄”勋章无人领取。 朝鲜军事博物馆里挂着他的“遗像”,朴达峰阵地上还为他立了纪念碑。这一找就是30多年。 1984年,原部队组成寻访小组,在《四川日报》刊登寻人启事。柴云振的大儿子柴兵荣看到启事后,对照父亲的断指伤疤和复员证信息,确信这就是父亲。 柴云振起初拒绝认领:别冒领荣誉,我就是普通农民。儿子劝他:不为荣誉,去看看老战友总行吧。这句话打动了他。 1984年10月,柴云振回到老部队,这位“失踪”33年的一级战斗英雄终于现身。消息传出,震惊全国。 1985年,他应邀赴朝鲜参加志愿军入朝35周年纪念活动。金日成主席两次接见他,亲手为他佩戴“一级自由独立勋章”。 在朝鲜军事博物馆,翻译指着墙上的画像说这是他的遗像。柴云振笑着说我还活着呢,这画得带回去。经朝方同意,他亲手取下了那幅“遗像”。 面对铺天盖地的荣誉,柴云振始终平静。他说荣誉属于祖国和人民,自己只是尽份力。原15军军长秦基伟将军问他有什么困难,他摇头说没有要求。 柴云振常说,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牺牲的战友,自己能活着就是幸运。他从不拿功绩换特殊待遇,觉得那样对不起牺牲的兄弟。 2018年12月26日,93岁的柴云振在岳池安详去世。从朝鲜战场的孤胆英雄到乡间田头的普通农民,33年隐功埋名,他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初心不改。 柴云振的故事告诉我们,不是所有英雄都站在聚光灯下。有些人选择默默守护,在平凡岗位上发光发热,这同样值得敬佩。 (信源:志愿军特等功臣柴云振逝世 曾因隐功埋名而被误以为“牺牲”——环球时报)
志愿军四任司令员,对整体战局影响最大的,是哪两位?“1951年4月13日,飞机
【7评论】【2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