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中俄蒙三方刚签完管道备忘录不久,俄方突然抛出一句话,意思很简单:中国不用担心

不负赋墨尘 2025-09-13 21:36:50

就在中俄蒙三方刚签完管道备忘录不久,俄方突然抛出一句话,意思很简单:中国不用担心,如果蒙古靠不住,俄方有备胎。这话说得不重,但分量却重得很。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最近中俄蒙三国挺热闹,9 月 2 号刚在北京签了能源管道的合作备忘录,中方是东道主,蒙古总理也亲自来了,表面看三家凑一块儿推进项目,挺和谐。   可谁能想到,签完没几天,俄罗斯就偷偷找中方的油气技术人员聊了 —— 还带了份 “技术备忘录”,里面藏着个大消息:要是蒙古靠不住,咱有绕开它的备用路线,你这边点头,咱立马就开工研究。   这话听着轻描淡写,其实里面全是门道。   要知道,他们聊的可不是小项目,是 “西伯利亚力量 2 号” 天然气管道,原本计划从俄罗斯穿蒙古到中国华北,每年能送 500 亿立方米天然气,这可是关乎亚欧大陆能源的大事。   那俄罗斯为啥好好的要提 “备胎”?说白了,都是蒙古这些年的操作让人不放心。   蒙古这国家夹在中俄中间,这些年总想着搞 “第三邻国战略”—— 就是在中俄之外找靠山,跟美国、印度、日本走得特别近,想摆脱对咱俩的依赖。   你看它干的那些事:2023 年跟印度合作建炼油厂,一下砸了 20 亿美元,印度又给技术又给优惠贷款,蒙古就想靠这个实现能源自主,不用再看别人脸色;同年 6 月还跟美国签了稀土合作的协议,美国帮它建矿山、提升提炼技术,蒙古就把稀土原材料给美国。   要知道,蒙古的稀土储量可不低,有 3100 万吨,仅次于咱中国,美国早就盯着这块肥肉了。   更有意思的是,蒙古还想在物流和文化上跟中俄 “拉开距离”。   之前居然提出来要租咱天津港 10 公顷地,一租就是 50 年,想建个专属物流园运稀土,这事儿咱当然没同意;后来又改了教育法,把英语当成中学第一外语,还恢复了传统蒙古文当官方文字,明摆着是想少受中俄文化影响,强化自己的 “独立性”。   俄罗斯看在眼里,能不着急吗?这管道要是真从蒙古过,蒙古就成了 “阀门管理员”,哪天它跟西方走得近了,故意卡脖子、涨过路费,甚至停了管道,中俄的能源合作不就黄了?   而且蒙古国内政局也不稳定,万一换个政府,之前签的合同说撕就撕,这风险谁扛得住?所以从去年底开始,俄罗斯就偷偷琢磨替代路线了,这次抛出来的 “备胎”,根本不是临时起意,是早有准备。   那这备胎方案具体是啥?说出来还挺实在,主要两条路。一条是改 “西伯利亚力量 2 号” 的路线,原本走蒙古,现在直接从俄罗斯阿尔泰地区穿到中国新疆,虽然这条路比原来远,施工难度也大,但好处是全程中俄自己说了算,没有第三方掺和,安全得很。   另一条是推进 “西伯利亚力量 3 号”,也就是中俄远东管道,从俄罗斯远东出发,跨个乌苏里江就到咱黑龙江虎林了,设计每年能送 100 亿立方米天然气。 去年中俄就把政府间的协议草案弄好了,今年 1 月虎林到长春的天然气管道也开工了,等建成了,就能跟俄罗斯的远东管道接上,东北的天然气供应也能更稳。   除了这两条,俄罗斯还考虑过走哈萨克斯坦的路线,据说这条线政治风险低,建设成本比走蒙古还能省 15%,算得上是 “备胎里的优选” 了。   其实不管是哪条备胎路线,俄罗斯的心思都很清楚:欧洲那边因为制裁,早就不买它的天然气了,每年上千亿立方米的气没地儿卖,中国就是它最大的客户,必须把这合作稳住。   为了表诚意,俄罗斯甚至把天然气价格压到了欧洲历史均价的 65%,美媒还酸溜溜说这是俄罗斯能源史上最 “痛” 的妥协,但俄罗斯心里门儿清,用低价换个长期稳定的市场,这买卖不亏 —— 毕竟俄气公司账上的卢布都缩水 70% 了,急需咱中国的真金白银救急。   咱中国这边也有自己的考量,能源安全是头等大事啊!以前咱进口能源主要靠海运,可霍尔木兹海峡一堵船、南海一刮风,供应就容易出问题。   陆上管道本来就是 “备份”,要是还得经过蒙古,俄罗斯天然气占咱进口的比例可能就到 15%-20% 了,把 “阀门” 放别人手里,这事儿谁能踏实?   所以俄方抛来备胎方案,咱也持开放态度,内部还专门通报了这事儿,就是觉得 “多一个选择,多一份安心”。   现在最尴尬的是蒙古,以前它还能靠 “过境地位” 拿捏一下,跟中俄讨价还价,现在中俄有了备胎,它的 “不可替代性”一下就没了。   原本是三方合作里的关键角色,现在变成了 “得赶紧选边站” 的旁观者 —— 要是还跟西方眉来眼去,不跟中俄好好合作,那管道过路费、能源合作的好处,可能就全没了。   不过话说回来,中俄这次签的备忘录也没把话说死,联合公报写得模模糊糊,中方反应也挺平淡,其实是给蒙古留了点余地。

0 阅读:78

猜你喜欢

不负赋墨尘

不负赋墨尘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