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的使者端了一杯酒给甄皇后,说:“娘娘,这是陛下赐给你的!”皇后花容失色:“我不信,我要见他!”谁知,使者不由分说地将酒灌进她嘴里。 说起来,甄宓的出身可不赖。她祖上是东汉的宰相,正儿八经的名门望族。虽然三岁上就没了爹,但家底厚,母亲又是个明白人,愣是把她培养成了一个知书达理、心眼儿活泛的大家闺秀。那时候天下大乱,到处闹饥荒,有钱人家都忙着囤粮发财,十几岁的甄宓却劝家里人开仓放粮,救济乡亲。你说,这格局,是不是打小就不一样?当地有个相士给她看过相,就撂下一句话:“此女贵不可言。” 这话后来还真应验了一半。到了说亲的年纪,北边最大的腕儿,四世三公的袁绍家,就上门提亲了,让她嫁给了二公子袁熙。门当户对,郎才女貌,搁谁看都是一桩好姻缘。甄宓嫁过去,孝顺婆婆,打理家事,日子过得也算安稳。可好景不长,乱世里哪有什么安稳可言? 公元204年,曹操大军攻破邺城。城破那天,袁府里乱成一锅粥,女眷们哭天喊地。甄宓怕受辱,故意把脸抹得黑一道灰一道,跟婆婆刘夫人躲在屋里。可该来的还是来了,曹操的儿子曹丕带兵冲了进来。 据说曹丕第一眼看见甄宓,魂儿就丢了。哪怕她脸上又是灰又是泪,那股子浑然天成的美人气韵,是藏不住的。曹丕当场就动了心,回头就跟他爹曹操请示,要娶甄宓。这事儿在当时,说好听点是英雄爱美人,说难听点,甄宓就是个战利品。但不管怎么说,她的命运,就这么硬生生拐了个大弯。 嫁给曹丕后,有那么几年,甄宓的日子确实过得不错。曹丕对她宠爱有加,她也争气,生下了一儿一女,儿子就是后来的魏明帝曹叡。她为人贤淑,对曹丕的母亲卞夫人孝顺得没话说,婆婆病了,她急得吃不下饭,听说婆婆康复,她又高兴得掉眼淚。在整个曹家,她都赢得了不错的口碑。 可惜啊,帝王家的宠爱,就像夏天的冰块,看着晶莹剔透,太阳一晒,就化了。曹丕身边,很快出现了另一个重要的女人,郭女王。 这郭女王跟甄宓完全是两种人。甄宓是温室里长出的牡丹,雍容华贵,凡事讲究规矩体面。郭女王却是路边自己长出来的野玫瑰,带刺,生命力顽强。她出身也不差,但家道中落,当过婢女,什么苦都吃过,也最懂怎么在男人堆里为自己争一条活路。在曹丕和弟弟曹植争夺继承权的关键时刻,郭女王不止一次为曹丕出谋划策,成了他身边不可或缺的“军师”。 男人在打江山的时候,需要的往往不是一个在后院为他焚香祈祷的贤妻,而是一个能跟他并肩战斗的伙伴。甄宓的贤惠,在残酷的政治斗争里,显得有点不合时宜。她渐渐失宠,被曹丕冷落在邺城,独守空房。 女人心里的苦,有时候是说不出来的。长久的分别和冷落,让甄宓心里积满了怨气。她是个才女,一肚子委屈无处说,就写了首诗,叫《塘上行》,托人带给远在洛阳的曹丕。诗里写的是“众口烁黄金,使君生别离”,意思是谗言害得我们夫妻分离。她本想挽回丈夫的心,哪知道这首带着怨气的诗,成了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曹丕是什么人?一个刚刚从兄弟手里夺下江山,心思深沉多疑的君主。他看到的不是妻子的思念,而是怨怼和指责。加上郭女王在旁边煽风点火,曹丕的怒火“腾”地一下就烧到了顶点。他觉得甄宓不理解他的苦心,反而抱怨他,这是大不敬。 公元221年,曹丕登基的第二年,一道圣旨送到了邺城。使者端着一杯酒,面无表情地对甄宓说:“娘娘,这是陛下赐给你的!” 甄宓一瞬间脸色惨白。她不相信,那个曾经对她百般温柔的男人,会这么对她。她挣扎着,喊着:“我不信,我要见他!” 她想当面问问曹丕,这么多年的夫妻情分,难道都是假的吗? 可使者哪会给她这个机会?几个人上前,死死按住她,掰开她的嘴,就把那杯致命的毒酒灌了下去。 一代美人,就这样在绝望和不解中,结束了自己三十八岁的生命。 更残忍的还在后头。曹丕下令,甄宓下葬时,要用头发把脸盖住,用米糠把嘴塞满。这是何等的羞辱!意思就是,你到了九泉之下,也没脸见人,有冤也无处诉说。 很多人说,甄宓的死,是因为曹植为她写了那篇流传千古的《洛神赋》,引得曹丕嫉恨。其实这多半是后人的演义。真正要了她命的,是帝王家那容不下一粒沙子的权力和猜忌。她生在一个需要她贤良淑德的时代,却没能活到一个能容忍她有半分怨气的结局。 她死后,郭女王如愿当上了皇后。而她的儿子曹叡,被郭女王收养,从小就活在杀母仇人的阴影下。曹叡登基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逼死了郭太后,并且用同样“被发覆面,以糠塞口”的方式安葬了她,总算是为母亲报了仇。
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的使者端了一杯酒给甄皇后,说:“娘娘,这是陛下赐给你的!
红尘旧梦难回首
2025-09-13 20:13:27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