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毛主席爱抽烟,周总理能喝酒,周总理的酒量究竟有多大,没有人知道,因为他从来没有醉过,他老人家曾和许世友将军喝酒,并让其甘拜下风,可有一位女中豪杰却让周总理也不敢小看,她就是江西省委书记杨尚奎的夫人水静。[无辜笑] 1960年代初许世友到北京开会,周总理专门请他到中南海吃饭,那天就他们两人,总理问起南京传说中的“四大喝”,许世友毫不谦虚地承认自己排第一。 总理笑了:“听说你有时候也爱说大话啊。”这话一出许世友的倔脾气上来了,当场提议比试酒量。 服务员端来两瓶茅台,许世友连干三杯,动作利索颇有气势,总理却不慌不忙,边喝边聊,还谈起部队的情况和过去的战斗经历。 一个小时后许世友的第一瓶酒见底了,正暗自得意,抬头一看总理的酒瓶也快空了,心里不禁一惊。 第二瓶酒开启许世友明显慢下来,脸开始发红,总理依然从容,谈话间隙举杯,神色如常,两小时过去,许世友勉强喝完第二瓶,身子已经有些晃。 当第三瓶酒摆上桌时,许世友看着面色不变的总理,主动认了输:“总理,我服了!” 从那以后许世友再不夸自己的酒量,还严格按照总理“喝酒不超过六杯”的建议执行。 不过在南昌周总理遇到了真正的对手——江西省委书记杨尚奎的夫人水静,这位女同志酒量惊人,在当地干部中很有名气。 那次总理到南昌视察,杨尚奎夫妇在家设宴招待,罗瑞卿大将的夫人郝治平也在座,重回八一起义的地方,总理心情特别好,频频举杯。 郝治平担心总理喝多了,水静却说:“总理故地重游,高兴是应该的,”她还透露,自己曾经和总理对饮过一斤茅台,不分上下。 宴会上水静举杯和总理对饮,两人你来我往,都是面不改色,思维清晰,说话条理分明,在场的人都暗暗称奇,总理也佩服水静的酒量,称赞她是“女中豪杰”。 这些酒桌上的故事体现了那个年代特有的人情味,在重庆谈判时周总理就曾替不善饮酒的毛主席挡酒,当时有记者写道:“一个周恩来抵得过整个国民党的酒量。” 在外交场合总理也常常用酒来拉近距离,1972年尼克松访华,总理在人民大会堂的宴会上,与美国客人频频举杯,气氛热烈融洽。 基辛格后来回忆说那晚总理的酒量让美国代表团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他在酒桌上展现的智慧和幽默,为中美关系破冰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理喝酒有自己的原则:喝酒要有分寸,不能影响工作,更不能勉强别人,他自己虽然能喝,但从不炫耀,也从不用酒量压人。 在国宴上总理经常主动照顾那些不能喝酒的外宾,用茶代酒,让对方感到温暖和尊重,他常说:“喝酒是为了增进友谊,不是为了显摆本事。” 抗战期间在重庆,总理的住所经常有客人来访,无论是党内同志还是民主人士,他都会根据对方的酒量和喜好来安排,能喝的就陪着喝几杯,不能喝的就以茶会友。 周总理的酒量确实了得,但更让人敬佩的是他把握分寸的智慧,他用一杯酒能化解矛盾,用一次聚餐能增进理解,这份本事不是每个人都有的。 建国后的外事活动中,总理经常要陪外宾用餐,苏联、东欧的客人大多能喝,总理总是来者不拒,亚非拉的朋友有些不习惯白酒,他就改用红酒或香槟,让客人感到宾至如归。 有一次陪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用餐,亲王不胜酒力,总理就主动提议以果汁代酒,西哈努克后来多次提起这个细节,说总理的体贴让他终生难忘。 总理的秘书回忆,总理虽然酒量大,但从来不贪杯,工作忙的时候,他可以滴酒不沾;需要应酬的时候,他又能陪客人尽兴而归,这种自控能力,普通人很难做到。 网友们各抒己见: “许司令可是真性情,喝酒都这么豪爽,不过遇到周总理算是遇到对手了哈哈。” “没想到总理酒量这么好,还能让许将军心服口服,这才是真本事。” “水静同志太厉害了,能和总理喝个平手,那个年代的女性真是巾帼不让须眉。” “看完才知道,总理喝酒不是为了自己,都是为了工作和保护同志,太感动了。” 如果生活在那个年代,你觉得自己的酒量能陪总理喝几杯? 官方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周恩来专题
何香凝病危昏迷,总理看望突然清醒,提出一个请求,总理含泪答应“周公……我……还
【1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