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知名统派邱毅的话很令人心酸,如果两岸统一继续拖下去,拖到30年乃至50年以后

湖锦行 2025-09-13 11:18:43

台湾知名统派邱毅的话很令人心酸,如果两岸统一继续拖下去,拖到30年乃至50年以后,像他一样具有中国心、中国情的人都已经作古了。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2021年周庆峻走后,中华爱国同心会的活动场越来越小。很少有人能像老一辈那样,把“反对分裂、两岸统一”的话挂在嘴边。这场纪念活动结束时,有人叹着气说“下次再聚,不知道还能来几个人”。 邱毅听着,心里的无奈像潮水般涌上来,他常说“再拖个三五十年,我们这代人不在了,谁还会记得‘两岸本是一家人’?” 邱毅记得自己年轻时,台湾街头还能听到“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的歌,课本里会讲岳飞、讲抗日,长辈们聊天时总说“等以后回大陆看看”。 可现在,他去学校做讲座,问学生“知道台儿庄大战吗?”,多数人摇头;提到“台湾光复节”,有人反问“那是什么节日?”。 这一切的变化,始于李登辉时代的“去中国化”,课本里的中国史被拆成“东亚史”,抗战历史被压缩成几行字,连“大陆”都被换成“中国”,刻意拉开距离。 到了陈水扁、蔡英文时期,更是变本加厉,本土元素挤满课本,年轻一代从小接触的,是被扭曲的历史观,是“台湾是独立个体”的暗示。 新党这些年一直想在校园里打开局面,组织两岸青年交流会、历史讲座,可来的学生寥寥无几。有次在某大学办活动,一个台湾女生悄悄说“我其实想来了解大陆,但同学都说‘聊这个会被当成异类’”。 民进党当局的限制更像一道墙,“小三通”虽在跑,可年轻人想来大陆旅游、实习,手续要绕好几圈。 大陆的高校对台湾学生敞开大门,却总有人在岛内说“去大陆读书没前途”,让不少孩子心里犯嘀咕。 邱毅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高雄科技大学一个女生,班里一半同学想来大陆发展,可最后敢报名实习的,只有两个。 好在,深圳的产业园里,五万多台湾人在这里工作去年夏天,220个台湾实习生在这里第一次见识到大陆的高铁、5G,有人在日记里写“原来大陆不是媒体说的那样。 这里的年轻人也在为梦想拼”;京台高铁的规划里,福州到平潭段已经通车,未来还要跨海修到台北,按照计划,2035年从北京坐高铁到台北只要几小时。 这不是冰冷的工程,而是想让两岸的距离更近,让年轻人能多些机会“坐在一起聊聊天”。 邱毅常说“和平统一不是靠喊口号,是靠一次次的见面、一次次的了解”,这些民间的连接,正是他心里“不放弃”的理由。 可他也清楚,时间不等人。统派的老人们一个个离开,年轻一代在被慢慢误导,如果再拖下去,那些刻在骨子里的“中国情”,真可能断了代。 他常跟来大陆实习的台湾年轻人说“你们多看看,多听听,不要被别人的话左右,自己的眼睛最真实”。 他希望这些年轻人能成为“新的连接者”,把真实的大陆告诉台湾的同龄人,把“两岸一家亲”的记忆重新捡起来。 其实,邱毅的担忧背后,藏着一个简单的道理:记忆会随一代人的逝去而淡去,但连接可以靠交流重建。 台湾的“去中国化”教育能扭曲历史,却挡不住年轻人对真实的渴望;民进党当局能设限,却拦不住两岸民间想走近的脚步。 就像深圳那些台湾实习生,他们第一次坐高铁时的惊叹,第一次吃大陆小吃时的笑容,第一次和大陆同事合作时的默契,这些真实的体验,比任何课本都有力量,比任何口号都能拉近心的距离。 现在,邱毅还是会去参加统派的活动,只是身边多了几个年轻的面孔。有来大陆读过书的台湾青年,有想为两岸交流做事的志愿者。 他说“只要还有人愿意做连接的事,‘中国心’就不会断代”。 两岸的统一,从来不是“等”来的,是靠一辈辈人“做”出来的,靠年轻人一次次的跨越海峡,靠更多人愿意放下偏见、真诚相待。 当越来越多的台湾年轻人知道“大陆不是远方,是可以一起奋斗的地方”,当越来越多的人记得“两岸本是一家人”,邱毅的担忧,终会变成“安心”。 那么你们怎么看待这件事呢?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们的看法吧!

0 阅读:42

评论列表

观沧海

观沧海

1
2025-09-13 11:31

看来,最后一天才想写暑假、寒假作业,不光是学生的问题,问题是来不及写了。这个作业,拖不了

猜你喜欢

湖锦行

湖锦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