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上海,刘人寿正用日伪电台给党组织发报。突然,几名日军冲了进来,把他推开,开始仔细检查电台。 刘人寿的心猛地一沉 —— 这是他第三次利用日伪电台传递情报,而多疑的特务头子岩井英一,一直盯着他找破绽。 刘人寿是上海人。1937 年冬天,17 岁的他揣着《抗战》三日刊,从英租界格致公学偷跑出来。 他和女友黄景荷,还有八个志同道合的青年,挤上一艘货船。在长江上颠簸七天七夜,终于抵达延安。 在陕北公学,刘人寿第一次听陈云讲 “统一战线”。也是在这里,他第一次看到朱德总司令打篮球时脱下的草鞋,鞋尖磨出的洞,让他深受触动。从那时起,他坚定了革命信念。 1939 年春,潘汉年在延安枣园找刘人寿谈话。当时刘人寿刚从中央党校结业,正准备奔赴前线。 潘汉年说:“组织上派你去重庆,你母亲病了,先去探亲,顺便学些技术。记住,不能暴露身份,也不能联系重庆的八路军办事处。” 刘人寿没有多问,他明白,被潘汉年选中,是组织对他的信任。 重庆的冬天阴冷潮湿。刘人寿住在姐姐家,白天到中央储蓄会当练习生,下班后就往唐家沱跑。 黄景荷的表哥陈震在 “民权号” 军舰当报务员,答应教他电报收发。陈震给刘人寿一本《无线电速成》,说:“军舰上报务员的合格标准,是每分钟打 120 个电码。” 刘人寿在军舰底舱待了三个月。江风灌进舱室,他的手指在电键上磨出了血泡,结了茧,又磨破,再结茧。1939 年 5 月,他终于能闭着眼睛,每分钟盲打 120 码,比国民党军舰的标准还快 40 码。 学会发报后,刘人寿又跟着黄景荷的哥哥学会了开汽车。潘汉年得知后,笑着说:“你这是要成为全能特工啊。” 不久,潘汉年带来新任务:岩井公馆需要一名报务员,刘人寿化名胡越照,以和平运动人士的身份潜入。 岩井公馆是日本驻沪总领馆的情报中枢,岩井英一这个特务头子,擅长用 “战略情报” 换取日方信任。 刘人寿的办公室在顶楼。他每天抄收延安电讯,挑选对日军 “有用” 的内容整理成册。 隔壁翻译组的日本人常来找他,问一些中文词汇怎么翻译。刘人寿趁机记下他们讨论的军事部署 —— 这些细节,后来都成了重要情报,被送往延安。 1941 年 6 月,刘人寿收到一份重要情报:德军将进攻苏联。他迅速通过岩井公馆的电台,把准确日期发了出去。 后来,斯大林回电:“感谢中共情报机关。” 刘人寿知道,这份情报背后,是潘汉年等人通宵达旦核对,是袁殊冒着生命危险在岩井公馆周旋。 危险始终跟着他。一天晚上,刘人寿正在发报,岩井英一突然出现在走廊。 岩井英一盯着他的背影问下属:“这个人常来吗?” 下属回答:“不叫不来。” 岩井英一这才放心,但还是下令抄走所有呼号参数。 1942 年夏天,日军宪兵队突然包围岩井公馆。刘人寿被推搡着塞进卡车,口袋里还揣着半张没译完的密电。 他看到袁殊在人群中对他使眼色,瞬间明白 —— 这是潘汉年安排的撤离信号。后来他才知道,那天岩井英一发现电台有异常电流声,幸亏袁殊提前在隔壁放火,引开了日军注意力。 1945 年春,潘汉年从延安发来指令:去上海组建秘密电台。当时的上海,日伪特务四处搜寻可疑电台。 刘人寿和黄景荷在法租界租了间阁楼。白天,刘人寿当裁缝铺学徒;晚上,他躲在壁橱里发报。 有一次,日军宪兵队突然破门而入。刘人寿迅速把发报机藏进米缸,自己装成醉汉,哼着《松花江上》晃出门去。 那夜,他蹲在黄浦江边,看着日本军舰的探照灯扫过江面。他心里想着延安,那些从岩井公馆带出的密码本,正藏在米缸底部。 新中国成立后,刘人寿任上海统战部副部长。有人问他:“当年在岩井公馆,你怕过吗?” 他沉默片刻,说:“怕过,但更怕完不成任务。” 1983 年平反时,刘人寿已 73 岁,满头白发。但他仍记得 1937 年延安的冬天 —— 那时他坐在山沟里听周恩来讲话,总司令的草鞋,让他热血沸腾。 2009 年,刘人寿在上海瑞金医院病逝,享年 89 岁。他的遗物中,有一本 1939 年的电报速成手册。 手册扉页上写着:“每分钟 120 码,是技术的门槛,更是信仰的刻度。” 刘人寿的故事,是一段惊心动魄的红色传奇。他在日伪眼皮底下,坚守信仰,传递情报,为革命事业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身影,永远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抗战中,新四军26团300人深入敌阵,忽被1500日军包围。众人劝团长突围,团长
【2评论】【13点赞】
平平淡淡
83年73岁,2009年去年,89岁!这水平是那个老师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