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粟裕的儿子粟戎生,在老山战斗中,有战士说:“要是能在敌人头上安个火眼金睛就好

轩叔观察 2025-09-12 16:20:35

他是粟裕的儿子粟戎生,在老山战斗中,有战士说:“要是能在敌人头上安个火眼金睛就好了。”粟戎生说:“好。”[无辜笑] 1985年春天老山前线战况激烈,地形复杂的丛林作战让情报收集变得极其困难,第六十七军参谋长粟戎生面临一个棘手问题:如何在不暴露己方位置的情况下,及时掌握敌军动向。 当时43岁的粟戎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前线指挥官,他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有着扎实的技术背景,曾经参与过多项军用设备的研发工作。 战场上的实际困难促使他回想起一个被搁置的项目,几年前他曾带领技术小组研究遥控航模的军用可能性,但当时这个想法被认为过于超前而未能推进。 粟戎生决定重启这个项目,他召集几名技术人员,开始改装一架普通的遥控飞机,他们在机身上安装了一台小型照相机,并对飞行控制系统进行了针对性改进。 整个改装过程用了不到一周时间,最大的技术难点是如何让照相机在飞行过程中保持稳定,以及如何实现远程控制拍摄,技术小组通过反复试验,最终解决了这些问题。 首次试飞选在一个清晨进行,这架改装后的飞机从我军阵地起飞,飞越前线上空约15分钟后安全返回,拍摄的照片清晰显示了敌军的阵地布置和人员活动情况。 这次成功让前线指挥部意识到了这种侦察方式的价值,相比传统的人员侦察,遥控飞机不仅安全性更高,而且能够获得更全面的视角。 接下来的几天里这架简易侦察机执行了多次任务,通过空中拍摄我军掌握了敌军的作息规律、补给路线和火力配置,为后续作战提供了重要参考。 战场上的实战效果证明了这一创新的价值,据记录使用遥控侦察机后,该地段的作战效率提升了约30%,同时减少了不必要的人员伤亡。 粟戎生的这次尝试并非偶然,他的父亲是开国大将粟裕,从小的家庭环境让他对军事技术有着天然的敏感性,但更重要的是他具备了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 这次成功应用标志着我军首次将无人机技术用于实战侦察,虽然设备简陋但其背后的技术思路为后来的无人机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了设备的性能,整套装置重量约5公斤,飞行时间不超过30分钟,拍摄距离有限,但这些局限性并未影响其实际作用。 粟戎生后来在回忆中提到,这次创新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对实际需求的准确把握,战场上需要什么,技术就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 老山前线的这次试验引起了军方高层的关注,很快类似的改装项目在其他战区也开始推广,遥控侦察设备逐渐成为常规装备的一部分。 这次应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证明了民用技术经过适当改造,完全可以满足军事需求,这为后来的军民融合发展提供了思路。 粟戎生的创新精神在军内传为佳话,但他本人对此相当低调,在他看来技术创新应该服务于实际需要,而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 网友们敬佩不已: “将门虎子,名副其实!粟裕大将有个好儿子,不仅长得像,能力也像,这才是真正的传承!”   “用航模加照相机当侦察机?这脑洞开得也太大了!不过真是个好办法,说明咱们的军人不仅有勇气,更有智慧!”     “在那种条件下能想到这个办法,并且真的做成了,太厉害了!这就是战场上的创新,一切为了打赢,佩服!” “哈军工毕业的高材生,果然不一样!能把专业知识用在最需要的一线,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学以致用的最高境界。” 大家还知道哪些像这样,在艰苦条件下“土法创新”,却解决了大问题的经典故事呢? 官方信源: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战史相关出版物

0 阅读:0
轩叔观察

轩叔观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