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一位解密的“两弹一星”元勋,他是中国核武的“众帅之帅”!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北京的深秋,金黄的银杏叶如蝴蝶般翩翩起舞。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静静地站在实验室窗前,目光穿过纷飞的落叶,仿佛看到了遥远的过去。 这位看似普通的老人,正是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朱光亚。 他的故事,要从近百年前的长江之滨开始讲述。 1924年的宜昌城,江面上帆影点点,码头工人哼着号子搬运货物。 朱家宅院里,一个新生命呱呱坠地。 年幼的朱光亚常在江边玩耍,看滔滔江水奔流不息。 父亲在法国公司工作的经历,让这个普通家庭弥漫着中西交融的独特氛围。 母亲总会温柔地教他认字读书,父亲则时常讲述外面的世界。 然而,平静的生活被战争的阴云打破。 1938年,日军铁蹄踏破汉口,14岁的朱光亚亲眼目睹同胞惨遭屠戮,鲜血染红了长江水。 少年紧握拳头,在心中立下誓言:一定要让祖国强大起来! 辗转来到重庆后,朱光亚进入南开中学继续学业。 物理实验室成了他的第二个家,那些精密的仪器和奇妙的物理现象让他流连忘返。 1941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 记得第一次见到赵广曾教授时,这位留洋归来的学者正在演示一个有趣的物理实验,魔术般的现象让朱光亚瞪大了眼睛。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946年。 当时国民政府选派朱光亚等9人赴美学习原子弹技术。 抵达美国后,他们却被断然拒绝传授核心技术。 这个打击让年轻的朱光亚彻夜难眠,他在日记中写道: "核心技术是买不来、求不来的,唯有自强不息。" 他选择留在密执安大学深造,每天泡在实验室里。 记得有个冬夜,为了验证一个关键数据,他在实验室待到凌晨。 窗外飘着雪花,而他的额头上却沁出细密的汗珠。 当终于得到准确数据时,他兴奋地跳了起来,不小心打翻了一烧杯的溶液。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朱光亚毅然放弃美国优越的研究条件。 在旧金山码头,海风拂面,他望着远方的故土,对送行的美国同事说: "我的祖国需要我。" 轮船缓缓驶离港口,他的心中既有对未来的期待,也有对故土的思念。 回国后的朱光亚立即投入到紧张的研究工作中。 1959年,他在北京郊区的一个简陋实验室里,带领团队开始原子弹理论研究。 没有先进计算设备,他们就用手摇计算机日夜不停地运算。 夏天的实验室像个蒸笼,汗水浸透了他们的白大褂; 冬天的寒风从窗户缝隙钻进来,冻得手指发僵。 朱光亚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实验室,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到天明。 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的戈壁滩上,所有人屏息凝神。 当倒计时归零,一道强光划破长空,金色的蘑菇云撕开了湛蓝的天幕。 朱光亚和同事们热泪盈眶,紧紧拥抱在一起。 为了这一刻,他们隐姓埋名奋斗了整整五年。 试验成功后,朱光亚立即又投入到氢弹研究中,仅用两年零八个月就实现了从原子弹到氢弹的突破。 尽管功勋卓著,朱光亚始终保持着低调作风。 他拒绝了许多采访邀请,坚持住在普通的家属院里。 每天清晨,邻居们都能看到他骑着那辆老旧的自行车去上班。 在学生们眼中,他是一位严谨又亲切的导师。 记得有一次,他手把手地教一个年轻学生操作精密仪器,耐心地讲解了整整一个下午。 晚年朱光亚致力于核能的和平利用。 在秦山核电站建设现场,他不顾年事已高,亲自爬上爬下检查工程进度。 他常说: "核能就像火,既能带来灾难,也能创造光明,关键看人类如何利用。" 2011年2月,这位为祖国奉献一生的科学家安详离世,享年87岁。 如今,每当夜幕降临,仰望星空,人们可以看到"朱光亚星"在夜空中静静闪烁。 这颗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正如他的人生一样,默默照耀着中国的科技发展之路。 朱光亚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家精神,他的故事,将继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科技工作者奋勇前行。 主要信源:(湖北日报——家乡人追思“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 他是最后解密的“众帅之帅”)
易中天问董宇辉:“你知道霍去病为什么死的那么早吗?”“生病是天意,没办法的事呗!
【7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