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走麦城,被东吴包了饺子,手下人一哄而散;赵云兵败时,身边那帮兵一个个跟死跟活也不抛下他,护着他撤,两个人同是蜀汉五虎将,为啥差那么多?
建安二十四年冬,荆州大地飘着鹅毛大雪。关羽站在麦城残破的城墙上,望着城外东吴军队的篝火连营,身边只剩十余骑。三天前他还是威震华夏的汉寿亭侯,此刻却连烧火做饭的伙夫都逃散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九年前赵云在汉水之畔被曹军追击,五千蜀军竟无一人溃逃,士兵们用身体组成人墙掩护主将撤退。这种天壤之别的背后,藏着带兵治军的深层逻辑。 关羽的悲剧从接手荆州时就埋下伏笔。当时诸葛亮留下"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八字方针,但这位骄傲的将军把"东和"理解成了"东压"。他扩建水军、训练精锐,把荆州的财政税收全砸在军事上,百姓赋税比刘表时期翻了两倍。士兵看似威风凛凛,实则怨气暗生——军饷时常拖欠,伤残老兵得不到抚恤,连阵亡将士的家属都要自己凑钱领尸体。这种表面光鲜内里虚空的军队,遇到逆风局自然树倒猢狲散。 赵云带兵则另有一套办法。长坂坡救阿斗时,他特意绕道百姓逃难路线,沿途收容散兵游勇。有次发现两个小卒偷藏干粮,他没有军法处置,反而把自己的口粮分给他们。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关怀,让士兵们觉得跟着赵将军饿不死、有尊严。汉中撤退时,有个伙夫背着铁锅跑不快,赵云竟下马帮他扛锅,这事在军中传为美谈。底层士兵最看重这些细节,他们可以忍受打败仗,但不能忍受被当作耗材。 对待盟友的态度更是关键。关羽坐镇荆州时,糜芳、士仁这些刘备旧部,动辄被他当众斥骂。有次糜芳押送的粮草迟了半日,关羽竟要将他斩首示众,经众人求情才改为杖责五十。这种羞辱式管理,直接导致吕蒙白衣渡江时,守将们望风而降。反观赵云,每次与魏延、黄忠这些同僚配合,总是主动承担断后任务。汉水之战时他把缴获的曹军物资全部分给友军,自己只留破损的铠甲。这种不争功的做派,反而赢得了同僚的敬重。 战略眼光的高低决定命运走向。关羽北伐襄樊看似气势如虹,实则陷入两线作战的泥潭。他既想吞掉曹操的豫州,又不愿分兵协防江陵,甚至把江边烽火台交给刚被责罚的糜芳看守。这种顾头不顾尾的打法,让吕蒙偷袭时如入无人之境。赵云则深谙"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的道理。汉中之战他主动放弃外围据点,集中兵力扼守咽喉要道。撤退时更化整为零,让各营自行选择撤离路线,既保存了有生力量,又给曹军留下空城。 对待百姓的态度是治军根基。关羽在荆州强征民夫修战船,导致春耕时节农田荒废。有老农跪求减免劳役,却被以"贻误军机"为由鞭打。相比之下,赵云在汉中组织军屯时,亲自下田示范耕种技巧。发现士兵偷挖百姓竹笋,他自掏腰包赔偿,还立下"毁苗一株,罚粟一斗"的军规。这种军民鱼水情,在危难时刻转化成强大凝聚力——赵云撤退时,竟有百姓自发组成担架队转运伤员。 赏罚制度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士气。关羽的奖惩标准全凭个人好恶,周仓跟随他二十年仍是个步卒,而投降的廖化反而升为先锋。这种"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潜规则,让踏实做事的人寒心。赵云军中则实行透明的军功制,缴获物资按功劳大小分配,连火头军烧饭及时都能记功。有次巡逻队发现曹军斥候,因未得军令不敢追击,赵云反而嘉奖他们严守纪律。这种公正的激励机制,培养了士兵的责任感和主动性。 但是,关羽作为三国时期少有的方面军统帅,其战略眼光与战役指挥能力确有独到之处。建安二十四年的襄樊之战,是关羽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他北抗曹魏五万精锐,东拒孙权十万水军,将战役主动权掌握长达半年。这种以少制多的局面,靠的不仅是勇武,更是对荆襄地理的深刻理解。 他利用汉水汛期"水淹七军",本质是精准把握天时地利的战役级决策——提前半年在汉水上游修建堰塞工事,待秋汛时决堤放水,这种工程与气象结合的战法,在当时堪称降维打击。被俘的于禁所率七军,是曹魏最精锐的机动兵团,此役直接导致曹操考虑迁都避锋,足见关羽造成的战略威慑。 相较而言,赵云更多扮演战术执行者的角色。汉水之战中"空营计"退曹军,体现的是临机应变的胆识,但影响范围局限于战场局部。关羽则具备统筹军政的全局视野:夺取襄阳后,他迅速在荆北推行屯田制,将俘虏的曹军转化为生产队,这种"以战养战"的思维,与后来诸葛亮北伐时"粮尽退兵"形成鲜明对比。史载襄樊前线最危急时,关羽仍能保证"江陵粮械不绝",这种后勤调度能力远超寻常将领。 但关羽的缺陷同样明显。建安二十二年孙权提出联姻时,关羽若以"缓兵之计"虚与委蛇,本可为荆州争取更多防御准备时间。但他选择以"虎女安肯配犬子"的羞辱性回应,直接刺激东吴转向联魏抗刘。这种外交失误,与其说是性格傲慢所致,不如说是缺乏统帅应有的多维博弈思维——他只看到眼前的军事对峙,却忽视了三国鼎立中微妙的平衡。
用户74xxx71
高傲自大自私虚伪毁了汉寿亭侯关羽。
闪闪的菊花
别瞎说,赵云那个是战术性撤退,虽然古代士兵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大环境还是看得清,赵云是战略转移,大的方向汉中之战刘备还有优势,关羽那个大家都知道荆州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