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在港口费上“打起来了”,特朗普政府搞了个狠招,要给中国船只征收“过路费”! 白宫一份行政命令草案,准备在10月甩出一张天价账单,任何被认定与中国有关联的船只,每次停靠美国港口,最低收费150万美元,最高甚至能飙到350万。 特朗普政府的目标很宏大,用这笔钱重振美国,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造船业,顺便“遏制中国”,但这笔看似精明的账,却意外地触发了一场,全球性的“成本失算”。 它非但没能锁住对手,反而最先引爆了美国自家后院,还有“灵活”的国际航运联盟,这政策的冲击波,最先在美国国内产生。 在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听证会上,气氛可不怎么轻松,来自农业、煤炭业和航运业的高管们排着队警告,这个计划简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会带来无法预料的灾难。 他们的担忧非常具体,大豆协会的代表说,政策的不确定性,已经让预订未来的船舱变得像一场赌博,恳求别牺牲农民的市场。 煤炭业则直言,新增的费用会把他们的产品,死死堵在国内,大家心里都清楚,这笔天价费用,最终会通过物价上涨,由每一个美国消费者来承担。 最讽刺的莫过于,为了拯救那个全球市场份额不足1%的造船业,却可能要摧毁掉,支撑着美国内陆、五大湖及沿海运输命脉的本土航运业。 这本沉重的“内部账本”,说明振兴计划的代价,是由美国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扛,让它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合法性和可行性的双重拷问。 面对这种单边收费,高度全球化的航运业,可不是坐以待毙的角色,他们有一套自己的“算法”来规避成本,由于政策打击面极广,理论上可能波及全球98%的船只,这反而促使大家抱团取暖。 以“海洋联盟”为例,这个由中远海运、东方海外、法国达飞和台湾长荣组成的跨国巨头联盟,迅速启动了协同机制。 它们的应对,就像一场精密的运力调度游戏,在开往美国的航线上,优先部署那些与收费条款无关的船只,轻松绕开了这笔费用。 事实上早在今年2月风声刚起时,像中远海运这样的行业巨头,就已经开始主动进行战略调整了,这更像是一步先手棋,而非被动的应对。 这种网络化的协同反应,让政策的精准打击效果,被迅速稀释,它证明在今天这个高度互联的世界,想通过定点打击,来割裂一个复杂体系,成本和难度远超想象。 而这项政策最大的失算,在于它迫使全球贸易,开始认真计算一笔“迁徙成本”,一笔离开美国港口的成本,这笔账算下来,结果可能就是美国港口地位的加速衰落。 中远海运和东方海外,在公司报告里的措辞很有意思,他们不再只盯着美国,而是明确表示战略重心正转向亚洲、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并要在其中寻找“细分市场的新机遇”。 这等于公开宣布,大家已经开始为“后美国中心”时代布局了,这样子来看,美国用收费来“逼单回流”的想法更像个笑话。 美国现在是供应链、劳动力和基础设施全面萎缩的造船业,反观它想制衡的中国,其三大造船指标,均占世界过半份额的绝对优势。 从美国国内产业被迫计算的“隐形成本”,到国际联盟轻松化解的“规避成本”,还少不了全球供应链付诸行动的“迁徙成本”,这项港口收费政策的每一步,都写满了代价高昂的失算。
中美在港口费上“打起来了”,特朗普政府搞了个狠招,要给中国船只征收“过路费”!
云海澄碧翠
2025-09-11 18:46:37
0
阅读: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