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再大量需购乌克兰粮食了,对乌进口量是断崖式的下跌,显然中国对乌克兰的态度已

云海澄碧翠 2025-09-11 18:46:37

中国不再大量需购乌克兰粮食了,对乌进口量是断崖式的下跌,显然中国对乌克兰的态度已经转变了,为什么转变这不怪中国,责任全在泽连斯基。 曾经乌克兰那片肥沃的黑土地,在中国玉米市场的版图里绝对是主角,但现在这出戏的焦点,已经不在它身上了,其实在中乌之间开始出现一些,不愉快的杂音之前。 那条运粮的物理通道,早就已经“堵”得一塌糊涂了,做生意最怕的就是不确定性,偏偏乌克兰粮食的运输路线,把这点给占全了,还记得2023年7月那次轰炸吗? 敖德萨港里,6万吨准备运往中国的玉米直接打了水漂,这炸掉的不仅是粮食,更是中国买家对这条航线最后的一点信心,这还不是个例。 想想乌克兰差不多85%的黑海海岸线,都不在自己手里,短短八个月里,粮食设施就被袭击了几十次,这意味着下的每一笔单子,都可能在下一秒,跟着炮火声一起消失。 外面也不省心,欧盟那边把乌克兰玉米的免税额度,砍掉了快九成,波兰、匈牙利这些邻居还闹过边境封锁,这么一来乌克兰的粮食想出门,简直是“四面楚歌”。 这么折腾下来,运费和保险噌噌往上涨,算下来一吨粮食到中国,竟然比巴西的要贵上120美元,陆路也不是不行,但成本直接高出30%。 如果说运输线被切断,是市场转向的根本原因,那基辅那边传出的一些声音,无疑是给这把火又浇了一勺油。 生意场上信任比合同纸更金贵,可就在今年,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公开指责中国“军援俄罗斯”,还在联合国暗示中国“见死不救”,这就有点伤感情了。 最让人看不懂的是,乌克兰明明承认,俄军武器里的零件大都来自西方国家,但还是把矛头对准了一直劝和促谈的中国。 在冲突中希望中国能帮忙调停,却又明确拒绝让中国成为,自己的安全担保国,这种摇摆不定的态度,让合作伙伴心里直打鼓。 对于那些本就因运输风险,而犹豫的中国买家来说,这些政治上的负面信号,让他们更加坚定了,要“把鸡蛋放在不同篮子里”的决心。 乌克兰玉米在中国市场逐渐“失焦”,最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映射出中国为保障自己饭碗,而早就布下的一盘“大棋”。 这可不是针对谁的临时起意,而是从2020年就开始的一套系统性战略,中国的“备胎”计划是全方位的,进口端早就和俄罗斯,签了长达12年、总量7000万吨的农产品大单。 还在缅甸、南非这些地方建海外粮仓,巴西、阿根廷这些南美粮仓的地位也迅速提升,三国加起来的份额,已经超过了70%。 对内也没闲着,通过技术创新搞出了低蛋白饲料,一下就让豆粕的需求量减少了15%,从源头上减轻了进口压力。 所以你看即便贸易额降了,中国还是在2024年,跟乌克兰签了豌豆和水产品的准入协议,今年6月经由,满洲里口岸的乌克兰玉米进口量还涨了。 这说明大门并没有“关死”,只是乌克兰已经从那个,无可替代的“唯一选项”,变成了众多“备选项”中的一个。 黑土地能不能持续结出贸易的硕果,不光看土质,更要看在一个风云变幻的世界里,你能不能给你的伙伴,一份最稀缺的确定性和信任。

0 阅读:83

猜你喜欢

云海澄碧翠

云海澄碧翠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