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都满意的台湾问题解决方案出现了!这一方案既尊重历史与法理,又兼顾两岸现实利益,为打破当前两岸交流的些许阻碍、推动统一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无数期盼两岸团圆的人看到了清晰的方向。 方案的核心围绕“共同发展、平等协商”展开。在政治层面,方案明确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确认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允许两岸通过平等对话搭建常态化沟通机制。 以后要成立专门的协商机构,里面有两岸做生意的、教书的、种地的,还有普通老百姓代表,大家凑在一起,有啥问题摊开说。 从法理上讲,早在1943年的《开罗宣言》就明明白白写着台湾归还中国,后来的《波茨坦公告》更是把这事钉得死死的,1992年达成的"九二共识",说白了就是两岸都认同一中原则这个大前提,有了这个基础,1993年汪辜会谈才敢坐下来签协议,光是解决两岸公证书使用这个小事,就让近400万件两岸婚姻、继承之类的民事事务有了着落。 现在这个方案说要搞"共同发展、平等协商",其实早就有成功先例摆在那儿。2010年ECFA协议一签,台湾对大陆出口的不少产品立马享受到关税优惠,到2011年就省下了7.83亿元人民币的税费,这可不是小数目。 数据不会说谎:2023年两岸贸易额飙到2678亿美元,台湾从大陆赚走的顺差更是让他们的电子厂、果农笑开了花。台商在大陆投资也越来越积极,2023年前11个月新增项目就比上年涨了26.8%,实际到位资金更是增长39.9%,这些在大陆开厂的台商心里门儿清,只有两岸好好合作,他们的流水线才能不停转。 方案里说要让做生意的、教书的、种地的都参与协商,这招其实早就被验证过管用。 就说福建清流的台湾农民创业园,76家台企扎在那儿,不仅带来了53个台湾新品种,还搞出23项新技术,2024年整个园区产值做到11.6亿元。 成都有个台商詹介元搞蝴蝶兰种植,把台湾的组培技术和大陆的温室大棚结合起来,一年能出60万盆成品兰花,产值5000多万;漳州的曾家三代人更有意思,爷爷种水果,爸爸改种茶,到了曾冠颖这代用上大陆的色选机,茶叶加工效率翻了倍,600亩茶山每年产出的东方美人茶还卖到了大陆各地。 这些种地的用实际行动证明,两岸农民凑一块研究怎么种好茶、养好花,比隔空喊话实在多了。 教育界的交流更是藏着两岸融合的密码。从1985年大陆高校开始招台湾学生,到2012年累计就有3万多台湾学生来大陆读书,现在这个数字早就翻了几番。这些台生在北大、清华的教室里和大陆同学一起上课,回去后总会告诉亲朋好友,大陆不是他们想象中"没有洗衣机"的地方。 反过来,大陆学生去台湾交流后,也慢慢明白两岸年轻人喜欢的周杰伦、珍珠奶茶其实都一样。现在方案要让教书的参与协商,就是想让这种交流更顺畅,毕竟课本里的"中国历史"不该有两个版本。 这个方案最聪明的地方,就是把协商机构变成"家庭会议",让各方都有发言权。想想看,当年两岸从邮件要经香港转运,到2008年实现直接通邮通航通商,从春节包机绕路香港,到现在每周210班"小三通"航班,哪一步不是坐下来谈出来的? 现在台胞在福建办台胞证一年就有35.9万人次,比2019年还多,福建92万入境台胞里,不少人是来开厂、上学、走亲戚的,他们比谁都清楚,两岸关系好,日子才能过得滋润。 说到底,这个方案不是什么高深理论,它就藏在两岸每天2678亿美元的贸易单里,藏在台湾农民在大陆种出的兰花和茶叶里,藏在两岸学生共用的课本里,藏在440万往来人次的车票里。 当做生意的能安心签合同,教书的能一起编教材,种地的能交换良种,老百姓能自由往来,这样的协商机制自然能让两岸越走越近。毕竟血浓于水,谁也不会跟自家的发展前景过不去。
中国严正警告台湾,台湾统一不需征求台湾意见! 中国政府终于迈出了这一步。这一
【21评论】【2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