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贸界有一个黄金法则,除非真的揭不开锅,没事千万别和印度或者绿色印度人做生意,除非他把货款的80%付过来。 不是地域黑,而是太多从业者栽过他们的 “套路坑”,从张口就要免费样品、虚报百万订单,到临交货突然砍价、拖货致海关拍卖,每一步都藏着让人措手不及的 “惊喜”。 印度市场,从表面看极具诱惑。庞大的人口数量意味着广阔的消费潜力,据统计印度人口已超 14 亿,如此规模的消费群体,让不少企业心动不已。印度的银行资金也较为雄厚,这似乎预示着这片市场蕴含无限商机。可一旦深入其中,就会发现诸多问题。 印度客户砍价堪称一绝,在全球都出了名。他们在购买商品时,价格因素占据主导地位。给印度客户报价,得预留足够的降价空间。曾有一家做服装外贸的企业,给印度客户初次报价后,满心期待能顺利成交。 没想到客户直接要求降价 50%,企业负责人本以为客户在开玩笑,一番沟通后才发现,这就是印度客户的常态。而且他们砍价毫无章法,会拿着别家的报价来压价,在不同供应商之间来回周旋,力求拿到最低价格。 印度客户的疑心也很重。要和他们建立信任关系,耗时极长。即便多次合作的老客户,一旦涉及利益冲突,也会立刻变得小心翼翼,层层设防。 有个做电子产品外贸的商家,和一位印度老客户合作多年,一次因原材料价格波动,产品成本上升,商家与客户协商微调价格。这本是正常商业行为,可客户却怀疑商家故意抬高价格,要求提供各种成本明细,反复核实,原本简单的协商变得异常复杂。 从贸易政策角度看,印度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愈发明显。印度外长曾表示,印度企业在与中国合作时,要用 “国家安全过滤器”,鼓励优先选择印度本土制造商。 这一政策看似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实则带来诸多问题。印度在一些产品生产上,质量和产能都存在不足,过度依赖本土产品,会影响最终产品质量。 许多印度企业大量依赖从中国进口中间产品,若因政策转向本土采购,产品质量难以保证。这种政策变动,让与印度做生意的外贸企业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在付款方面,印度客户更是让外贸人头疼。不少印度客户在签订合同后,临近付款时就开始找各种借口拖延。一会儿说资金周转困难,一会儿又对产品质量提出质疑,目的就是延迟付款。 有的企业甚至遇到过客户收到货物后,长期拖欠尾款,最后不了了之的情况。所以外贸界才流传着,和印度客户做生意,要先收到 80% 货款的说法,这是大家用经验换来的教训。 综合来看,印度市场虽有潜力,但风险重重。对于外贸企业而言,在决定与印度客户合作前,一定要谨慎评估,充分考虑各种潜在风险,制定完善的应对策略,才能在这片复杂的市场中,尽量避免陷入困境。 印度市场就像一锅沸腾的红油,看着香,捞不好就烫得满手泡。与其抱怨“印度人难搞”,不如擦亮眼睛,守住底线。毕竟,做生意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体验人间疾苦!
石平最害怕的事情还是来了,不是中国拉黑,也不是账户冻结,而是日本这边
【349评论】【15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