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感觉到莫言的通透,是李玟去世之后不久,翻到他2013年告诫李玟的一句话,内容是这样的:“除了生病之外,你感受到的痛苦,都是你的价值观所带来的,并不真实存在。” 也从那时起,我开始留意莫言,并看他的一些作品。随着对他的了解的加深,我确定他和同时代的作家都有些不一样,这种不一样在于:他真的经历过最糟糕的年月,且受过非人的折磨。 莫言的确是苦过来的,他出生在农民家庭,11岁辍学后被迫放牛谋生。三年苦难时期,物资极度匮乏,他常见村民饿死。最难的时候,他靠啃树皮、挖野菜维持生命。 物资匮乏的同时,他的精神也非常贫瘠,辍学后他失去书籍来源,只能在梦里捧书。12岁时,曾因打破家里热水瓶而陷入极度恐慌中,躲进草堆不敢见人。成年后,回忆童年,他常不自觉地脱口道“觉得自己和猪狗无异”…… 莫言的少年和青年时代,迎面撞上了那些特殊的年月,他所经受的苦痛可想而知。但也恰因为这些苦痛,让他早早觉醒,且让觉醒后的他找到了笔,来记录一切。 接下来,带大家看五句莫言的经典语录,每一句,都是他历经苦痛后的思考: 第一句:“在狗面前,不要以为你善良,它就不咬你;在小人面前,别以为你是好人,他就不坑你,良心是天生的。你对别人好,别人不一定会对你好。你把他当朋友,他却把你当傻子。不要高估人性,不是每个人都有良心,善良和真诚要留给值得的人!” 得遇到多少小人,并被多少小人坑过,才能悟道这句?此处心疼莫言3秒。 第二句:“攻击对手最狠的方式:避开就事论事,直接给对方扣上一顶大帽子,从人品的角度全面否定这个人,这样他所有的言行就没有公信力了,没有任何还手的余地!人们一旦被贴上人品有问题的标签,即使再有理有据,也难以挽回形象,其观点也不会被大众所信服。” 不难想象,莫言在漫长的一生里,一定被人污蔑过,被从人品角度全面否定过,否则,他又如何能拆解这种阴招背后的逻辑呢?而且,他虽然拆解了它,却也无计可施。 第三句:“记不下你千百好,容不下你一丝错。自己揣着私心,却每次都要劝别人大度,这就是众人口中所说的的高情商。人们总是习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他人进行批评和指责,却往往忽视了自己身上的问题。这种所谓的‘大度’,不过是虚伪的面具,用来掩盖自己的私心与偏见。” 光听听就知道,这是莫言做老好人之后,被欺负惨,然后总结出来的“教训”。他经历过这种痛苦,不想他人也经受,所以字斟句酌地写出来了。自己淋过雨,就希望别人都有伞,大抵如此。 第四句:“荒田无可耕,一耕有人争。肚里无食无人知,身上无衣受人欺。合伙租船船会漏,两家喂驴驴会瘦。世上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利益的关系,从来都不会稳定,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这段话,大抵是他被身边人伤害后,得出的结论。可安慰自己一切都是“利益”,就可以释怀那些伤害吗?显然很难。 第五句:“落井下石的都是自己人,看你笑话的都不是外人,不想你好的都是身边人,你可以相信人性,但不能相信人。人性有善良和真诚,也有自私和虚伪。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警惕,不要轻信他人,更不能盲目信任那些看似可靠的人。” 写下这段话时的莫言,想到的又是怎样痛苦的经历啊!得经历怎样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才悟到这一层呢?可不轻信人,就能避免被坑吗?如果你是个老实人,哪怕只是看起来老实,你也始终会遭受各种“被坑”,因为这似乎是“体质”决定的。 看这些文字,也更理解莫言作品里的社会为什么总是黑暗的、人性总是变态的了,他对他所经历的一切现实给他的感受就是如此啊!而作者的感受又连着情绪,而情绪往往是作家创作的真正源泉。 然而,真正伟大的作品,一定是人道主义,即肯定人性之光的。这些作品的共同点在于:即便作品描写的是黑暗面,但最终落点也是在人性的光辉面。所以,莫言的作品可以拿大奖,却未必能传世,这当是遗憾处,却也是他一生未有真正好的遇见的必然。
1997年,林正英去世,留下1000万遗产给苑琼丹。苑琼丹当场发誓:“我这辈子都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