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密”两个字,在职场里就像“感冒”一样常见,谁没把PPT多转发过一次? 可这一次,感冒直接进了ICU——21级员工王腾被当场辞退,连缓冲都没有。 消息一出,朋友圈集体愣住:泄密而已,至于吗? 先别急着下结论。 小米的职级表,21级往上只剩卢伟冰的22级,换句话说,王腾离天花板只差半格。 这种段位的人,年薪几百万只是打底,股票、签字费、项目奖金才是大头。 真要为了几张截图、几行代码去冒险,图啥? 街边卖烤冷面的大叔都懂:赔本买卖,聪明人不做。 于是剧情开始拐弯。 有人翻出旧账:去年某友商发布会前一周,小米一款未发布手机的真机照突然全网飞,时间点卡得精准,流量吃得干净。 那次泄密,让市场部连夜改方案,损失按亿算。 最后背锅的是外包保安,可保安连内网账号都没有。 风声过去,大家以为剧终,没想到伏笔埋到了今天。 再看公告里的措辞:“辞退”后面跟着“永不录用”,没有“感谢过往贡献”,也没有“祝未来顺利”。 这在人情味浓厚的小米,相当于直接拉黑。 更微妙的是,公告发布时间是周五晚八点,HR最爱的时间段——周末发酵,周一淡去,把影响压到最小。 一套动作行云流水,像是提前排练过。 有人猜,王腾手里可能不止那点照片。 高管能接触到的,还有供应商报价、芯片路线图、甚至雷军还没拍板的年度预算。 随便漏一条,都够对手提前半年卡位。 更要命的是,如果泄密里夹带“定向投喂”,比如把真消息塞给特定自媒体,再配一条假线索,市场部就成风筝,线在别人手里。 这种玩法,已经不是“失误”,是“操盘”。 但公司没报警。 圈里老人说,真到了经侦介入,反而好办,证据链一摆,该判判,该赔赔。 最怕的是“内部消化”——不立案,不留底,档案里干干净净,只是从此江湖不见。 对王腾来说,这是最后的体面;对小米来说,这是最小的代价。 毕竟,真把高管送进监狱,股价先跌为敬,合作伙伴也要重新评估风险。 再往深想一层:王腾的直属上级是谁? 能直接向雷军汇报的人,不超过十个。 换句话说,王腾知道的秘密,可能比某些副总裁还多。 这种位置,离职都要签竞业协议,脱密期半年起步。 现在直接辞退,连竞业都省了,只有一种解释:他碰了红线里最粗的那根——把枪口对准了自家粮仓。 当然,也可能只是“感冒”拖成了“肺炎”。 职场里最常见的泄密,往往从一句“我就跟你说,你别外传”开始。 说的人觉得自己只是嘴快,听的人转头就截图。 王腾或许只是高估了人性,低估了技术——后台日志会记录每一次下载、每一次转发,甚至每一次截屏。 当数据链条像电影回放一样摆在HR面前,几百万年薪也救不了他。 事情发酵到现在,最魔幻的是评论区。 有人骂公司冷血,有人骂高管贪心,却没人提那个最朴素的道理:拿人钱财,替人守密。 几百万年薪买的,不只是996的体力,更是24小时的嘴严。 就像银行押运员,哪怕月薪三千,也不能把运钞车路线当夜宵谈资。 职位越高,责任越重,这不是鸡汤,是交易。 至于“牢底坐穿”的猜测,大概率是吃瓜群众加戏。 真到了刑事层面,公告不会用“辞退”这么温柔的词。 更大的可能,是王腾用职业生涯换自由身——公司不追究,他不再出现。 明天太阳照常升起,只是少了一个21级员工,多了一串加密档案。 所以啊,别再把“泄密”当小事。 在职场,这叫“系统性风险”;在江湖,这叫“坏了规矩”。 至于王腾后不后悔,只有他自己知道。 能确定的是,下次有人想“我就看一眼”,会先想起这个周五晚上的热搜,然后默默关掉微信。
“泄密”两个字,在职场里就像“感冒”一样常见,谁没把PPT多转发过一次? 可这一
冰巧听娱乐
2025-09-10 11:36:3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