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当初美台说好5年内建成五座芯片工厂,要创造数万个高薪岗位,不光他信,就连老百姓都翘首以盼,甚至当地媒体都天天吹 “这是立陶宛的黄金机遇”。 2021年立陶宛宣布允许台湾当局设立“代表处”后,中立关系急转直下。中国随即采取一系列反制措施,包括将双边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暂停中欧班列过境、限制立陶宛商品进口等。 这些动作看似温和,实则精准打击了立陶宛的经济命脉,该国对华出口额在2022年暴跌81%,木材、乳制品等传统产业损失惨重。更致命的是,中国供应链的转移让立陶宛企业失去重要市场,多家跨国公司为保住中国市场,纷纷终止与立陶宛供应商的合作。 美国承诺的“芯片盛宴”成了最大讽刺。2021年美台签署的“芯片合作备忘录”中,明确提出五年内在立陶宛建设五座芯片工厂,创造数万个高薪岗位。立陶宛政府为此专门划出考纳斯经济特区,提供税收减免和土地优惠。 但四年过去,除了台积电象征性投资5000万美元设立研发中心外,其他项目均停留在PPT阶段。立陶宛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2024年该国半导体产业实际投资额不足承诺的3%,创造的就业岗位不足预期的5%。 现实与幻想的差距在立陶宛街头清晰可见。当初媒体渲染的“芯片工程师年薪10万欧元”的新闻,如今已被“半导体项目停滞导致300人失业”的报道取代。 考纳斯经济特区的工地里,只有台积电的研发中心在运转,周边大片土地仍长满杂草。更讽刺的是,该研发中心的核心技术人员均来自台湾,立陶宛本地仅提供保安和保洁服务,所谓“技术转移”沦为空谈。 经济困境正在引发连锁反应。立陶宛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该国GDP增速从2021年的4.8%骤降至0.9%,失业率攀升至7.2%。为缓解财政压力,政府不得不削减教育医疗支出,引发民众不满。 民调机构Vilmorus的调查显示,63%的立陶宛人认为“跟随美国对抗中国是错误决策”,这一比例较2021年上升41个百分点。就连当初力挺政府的反对派,也开始要求重启与中国的对话。 立陶宛的遭遇并非孤例。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国家在涉台问题上的蠢动,同样遭遇经济反噬。欧盟智库Bruegel的研究表明,与中国交恶的东欧国家,其对外贸易恢复速度比保持中立的国家慢18个月。这种“政治冒险”与“经济利益”的失衡,正在重塑东欧国家的对华政策。 从允许台湾“代表处”设立到芯片工厂烂尾,立陶宛用四年时间验证了一个朴素道理:在国际政治中,经济规律往往比意识形态更强大。 当考纳斯经济特区的杂草越长越高时,立陶宛人或许终于明白,那些画在PPT上的芯片工厂,终究抵不过中国市场的真实订单。这场外交冒险留下的,除了破碎的经济数据,还有对“选边站”战略的深刻反思。
自取灭亡的立陶宛总统瑙塞达怎么也想不通,美国说抛弃立陶宛就抛弃了,据报道,美国已
【2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