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德国人想用11亿元,收购曾为神舟飞船造过轴承的洛阳轴承,当时洛轴欠债

玉尘飞啊 2025-09-08 10:34:12

2006年,德国人想用11亿元,收购曾为神舟飞船造过轴承的洛阳轴承,当时洛轴欠债24亿,连工资都发不出,洛阳国资委差点签字,但中国轴承工业协会却坚决反对,因为“洛轴被外资拿走会威胁国家安全。”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当时的洛轴确实撑不下去了,账面资产32亿,负债24亿,河南省建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的催债函堆满了财务部的桌子。工人们已经三个月没领到全额工资,食堂的伙食从四菜一汤减到了两菜一汤。 但就在洛阳市国资委准备签字的前一天,中国轴承工业协会的几位老专家连夜赶到洛阳。他们带来的不是钱,而是一份材料清单。 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每艘飞船上都有洛轴的产品,光神六就用了22种轴承,分布在7个关键部位。返回舱的旋转装置、太阳能电池板的转动系统,这些地方的轴承一旦出问题,宇航员就回不来了。 三峡大坝的发电机组,每分钟转125圈,一年转6570万圈,靠的是洛轴研发的巨型推力轴承。小浪底水利枢纽的闸门启闭系统,黄河调水调沙全指望它,里面的轴承也是洛轴造的。 更要命的是铁路,2005年全国铁路货车轴承,洛轴占了三成市场。而舍弗勒当时已经控制了国内25%的份额,要是再拿下洛轴,中国铁路一半以上的轴承供应就掌握在一家外企手里了。 老专家们还翻出了西北轴承的案例,2001年西北轴承跟舍弗勒合资,本想学点技术,结果三年后被迫退出铁路轴承领域。不仅产品图纸要留给对方,连自己用了几十年的NXZ品牌都没了,铁道部发的生产许可证也转到了合资公司名下。 西北轴承的老厂长后来说,最憋屈的是,明明技术是我们的,市场也是我们的,合资后反而什么都没了,连给铁路供货的资格都丢了。 洛轴的情况更复杂,表面上看是民用企业,但军工产品的很多工序都在民用生产线上完成。热处理、精密磨削这些关键工艺,军民共用一套设备。外资一旦控制,军工生产的保密性就没了,更别说战时动员和应急保供。 当时有个细节很少人知道,舍弗勒的收购方案里,明确排除了三个军工分厂,但问题是,这三个分厂的毛坯供应、热处理、检测都依赖主厂。主厂被收购,分厂就成了无源之水。 洛阳市政府也左右为难,一边是24亿的债务窟窿,银行天天上门,工人等着发工资。另一边是国家安全和产业命脉,这个责任谁也担不起。 关键时刻,国机集团站了出来。这家央企2004年总资产291亿,有实力接盘。更重要的是,他们提出把哈尔滨轴承、瓦房店轴承和洛轴整合在一起,三家企业加起来占全国轴承产量的15%以上。 瓦房店轴承原本态度暧昧,听说洛轴要被外资收购,立刻改了主意。三家企业的负责人在北京开了个闭门会,两天后就达成了初步意向。 其实洛轴的困境不是个案,中国第一重型机械、沈阳机床、大连机床,这些曾经辉煌的装备制造企业,2000年后都遇到了类似的问题。设备老化、人才流失、债务缠身,看着像包袱,但丢了就再也捡不回来。 一位参与谈判的老工程师后来回忆,最让他难受的是,德国人参观车间时说的一句话:这些设备和技术,放在你们手里是浪费。 这话虽然刺耳,但也道出了问题的另一面。光靠保护不是长久之计,关键是保下来之后怎么办。国企的体制僵化、市场反应慢,这些问题不解决,保护只是延缓死亡。 2018年,美国制裁中兴通讯,一个小小的芯片就能让一家巨头企业停摆。那时候很多人才明白,2006年保住洛轴这个决定有多重要。 轴承虽小,却是所有机械的关节。高铁跑到350公里时速,轴承温度不能超过90度。航空发动机每分钟上万转,轴承的精度误差不能超过头发丝的百分之一。这些技术,不是有钱就能买来的。 后来洛轴在国机集团内部进行了改革,引入民营资本参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虽然过程艰难,但总算活了下来,还参与了高铁轴承的国产化攻关。 2020年,中国高铁轴承实现自主化生产,打破了日本、德国的垄断。这里面就有洛轴的贡献。如果2006年被收购了,这一天可能永远不会到来。 有人说这是保守,是闭关锁国。但真正经历过被卡脖子的人都知道,有些东西是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技术可以引进,设备可以进口,但制造能力和产业体系一旦丢失,就得从零开始重建。 德国、日本的轴承企业为什么强?不是因为他们的设备多先进,而是因为他们有上百年的技术积累,有完整的产业链条,有几代人传承的工艺经验。这些东西,合资合不来,收购买不到。 洛轴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很简单:再难也要把核心技术握在自己手里。可能会走弯路,可能会多花钱,但这是一个大国必须付出的代价。 就像那位老专家在阻止收购时说的:我们这代人吃过没有重工业的苦,知道被人掐脖子是什么滋味。现在日子是难,但再难也不能把命门交出去。 信源: 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轴协紧急上书反对 力阻外资11亿元并购洛轴

0 阅读:2
玉尘飞啊

玉尘飞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