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秋,宁都刚解放,老红军黄明生揣着介绍信就往老家赶。推开祖屋木门时,眼前只剩半截焦墙,邻居红着眼告诉他:“你娘被反动派害了,你的妹妹当年才七岁,被刺瞎眼睛后就没了音讯……” 黄明生愣在那片焦土前,手指掐进掌心。空气中还飘着焦木和旧时光的气味。他想起1934年离开的那个清晨,妹妹扯着他的衣角不肯放,小手里还攥着一块窝窝头,非要塞给他。 十五年过去,娘没了,家毁了,妹妹生死未卜。邻居李大娘压低声音说,反动派来清剿的那夜,他娘为护住小女儿,被绑在村口榕树下活活折磨致死。 才七岁的妹妹,被匪兵用刺刀戳瞎双眼后,不知拖去了何处。“后来我们也悄悄找过,兵荒马乱的,一个小瞎子能去哪” 像黄明生这样的家庭,在当年宁都周边不下百户。苏区时期,红军家属遭迫害的故事比比皆是。揣着那封盖有红印的介绍信,他先去了宁都县人民政府登记,又跑到瑞金、于都打听。 有人说盲眼女孩可能被卖到了赣南一带,也有人低声提醒:“眼睛伤成那样,怕是挺不过那个冬天。”黄明生不肯放弃,他总记得妹妹小时候最爱哼采茶歌,“就算看不见了,歌声总能认得吧?” 历史的伤痕往往刻在最平凡的人身上。黄明生之后几十年始终没有停下寻找的脚步。 1962年,他在《赣南日报》登过寻人启事;1978年知青返乡潮时,他一个个询问从福建回来的人;直到1990年,七十一岁的他还托人去残联查档案。母亲唯一留下的银簪子,他一直收在贴身口袋里,簪尖磨得发亮。 战争碾过普通人的生活,留下的是几代人都难以弥合的创伤。但正是一个个像黄明生这样的小人物,用他们的坚守和寻找,让我们看见历史中具体的人的温度。 如今在宁都革命烈士纪念馆里,还陈列着黄明生捐赠的那根簪子,旁边写着:“献给所有未曾放弃的希望。” 这段历史不应该被遗忘,每一个寻找的故事背后,都是一个时代的侧影。我们回望过去,不仅是为了记住苦难,更是为了珍惜当下的团圆与和平。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来源:中国青年报《追寻:红色家庭的战后离散史》
1937年,双面间谍坐在酒楼,企图刺杀朱德,谁知这时,一支手枪顶在了他的身后:“
【2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