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沙特来买导弹,中方小心翼翼地伸出一个手指,意为一千万一枚。结果沙特开

熹然说历史 2025-09-07 01:34:41

1987年,沙特来买导弹,中方小心翼翼地伸出一个手指,意为一千万一枚。结果沙特开心地说才一亿吗?中方心想开价低了,于是补了一句是美元。沙特:当然是美元,给我来35枚,35亿美金在集装箱里。 一个手势引发的”美丽误会”,竟然成就了军火贸易史上最传奇的一笔交易。当时中国全部的外汇储备也仅仅只有约20亿美元,这35亿美元相当于让国家外汇储备瞬间翻了将近一倍。到底是什么让沙特王室如此”财大气粗”,又是什么让这场谈判变成了双方都觉得自己赚大了的奇妙局面? 上世纪80年代的中东就像个火药桶,两伊战争打得正欢,以色列的核威胁让邻国们夜不能寐。法赫德国王担忧伊朗和以色列的军事威胁,决心引进导弹作为威慑性武器。当时的沙特虽然有钱,但在军事上就是个”肥羊”,美国给的都是些二手货,关键时刻根本指望不上。 法赫德国王可不是省油的灯,他想要的是真正的”大杀器”。找美国?人家不卖最好的。找苏联?意识形态不对路。找欧洲?技术还不够成熟。思来想去,当时沙特还没有和中国建交,所以一开始对能否购买闻名已久的”东风3”导弹感到很没底。 东风-3可不是闹着玩的,射程超过2000公里,拆除核弹头,配备常规弹头,基本上能覆盖中东大部分”敌对”国家。对沙特来说,这就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定海神针”。 法赫德国王先后派遣两名王室成员——驻美大使班达尔本苏尔坦阿勒沙特和防空部队司令哈立德本苏尔坦阿勒沙特兄弟——与中国秘密接触。这两位可都是王室的核心人物,能让他们亲自出马,足见沙特对这笔交易的重视程度。 谈判过程相当有意思。中方内部其实也没底,这种战略级武器到底该卖多少钱?35亿美金,对于花180亿买英国战斗机都不眨眼的”狗大户”,能买到导弹是多么划算、多么便宜啊!而对于当时全国外汇储备只有20亿出头的中国又是多么多、多么大的一笔收入啊。 那个经典的”一根手指”场面确实发生了。中方代表本来想说一千万美元一枚,结果沙特代表直接理解成了一亿美元,还觉得便宜。这种”误会”在今天看来都觉得不可思议,但在当时确实反映了双方对这笔交易价值判断的巨大差异。 1987年下半年,“中东土豪”沙特阿拉伯花费三十五亿美元从中国购买了三十五枚东风-3中程导弹,单价一亿美元一颗,这笔交易的达成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震动。美国、以色列、伊朗等国都对这笔交易感到不爽,但又没法阻止。 交易完成后,沙特阿拉伯皇家战略火箭军成立于1987年,主要武器是中国出售给沙特的东风-3远程弹道导弹。中国还帮助沙特建设了导弹基地,并派遣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整个项目的代号叫”金轮工程”,听起来就很有分量。 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时,这些导弹真的发挥了作用。据沙特军方回忆,如果没有这些东风-3作为战略威慑,萨达姆很可能会直接攻击沙特本土。从这个角度看,沙特这35亿美元花得还真不冤。 1990年7月21日,中沙两国建交。这笔导弹交易为两国关系打下了坚实基础,也开启了中国军工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大门。对中国来说,这35亿美元不仅缓解了外汇紧张的局面,更重要的是证明了中国军工技术的国际竞争力。 时至今日,这批东风-3导弹依然部署在沙特的沙漠基地里,默默守护着这个石油王国。而那个”一根手指”的故事,也成为了国际军火贸易史上最有趣的案例之一。 这笔交易的成功,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偶然的是那个”美丽误会”,必然的是中沙两国的战略需求高度吻合。你觉得在当今的国际环境下,还会有类似的”神奇交易”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0 阅读:81

猜你喜欢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