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9月4日报道,特朗普在今天的电话会议上告诉欧盟各国领导人,欧洲必须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并加大对中国的经济压力。 2025年9月4日,一场由法国总统马克龙主导的“意愿联盟”电话会议,因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突然介入,演变成一场充满火药味的外交角力。这场原本聚焦俄乌冲突后安全保障的会议,被特朗普强行带入能源与对华政策的双重施压轨道,欧洲各国领导人在“断俄油”与“压中国”的双重指令下,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特朗普的开场白直截了当:欧洲必须立即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他援引白宫官员提供的数据称,俄罗斯每年从欧盟获得11亿欧元燃料收入,这些资金被用于维持俄乌冲突。这一说法并非首次出现,但选择在此时重提,背后意图耐人寻味。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盟虽已提出2028年前逐步淘汰俄化石燃料的计划,但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国仍通过“友谊”管道进口俄原油,印度等第三国转口精炼俄油的现象也屡见不鲜。特朗普的“立即停购”要求,无异于要求欧洲在能源转型未完成前,提前切断廉价能源供应。 这种施压并非空穴来风。美国能源商早已为这场“能源替代”布局多时。2025年上半年,欧盟从美国进口的液化天然气(LNG)量暴涨40%,但价格是俄管道气的2.3倍。德国工业用电成本因此飙升,巴斯夫等化工巨头被迫将部分产能转移至美国,鲁尔区工厂停工潮频发,工人工资缩水。 柏林街头甚至出现“要暖气不要制裁”的抗议标语,民意压力与经济现实形成双重夹击。欧盟能源专员丹·约根森虽表示欢迎美国支持淘汰俄化石燃料,但私下承认,美国提出的每年2500亿美元能源采购承诺“不切实际”——欧盟对能源进口的控制权有限,企业更倾向于选择成本更低的供应源。 特朗普的第二个要求更具争议性:欧洲必须加大对中国的经济压力。他声称中国在为俄罗斯军事努力提供资金,却未提供任何证据。这一指控与中方“中俄合作不针对第三方”的立场形成直接冲突。 事实上,中国是欧盟最大贸易伙伴,德国汽车三巨头每年在华销售额占全球营收的三成以上,法国奢侈品、荷兰光刻机等产业同样依赖中国市场。若按特朗普要求“脱钩断链”,欧洲企业将面临利润缩水、产业转移的连锁反应。 特朗普的强硬姿态,暴露出美国在俄乌冲突中的战略焦虑。年初他曾夸口数周内结束战争,如今俄军却在哈尔科夫一线推进,国内批评声四起。共和党内部鹰派质疑其“对俄软弱”,民主党则指责其放弃全球领导责任。将压力转嫁至欧洲与中国,成为转移矛盾的捷径。 但现实是,欧洲既无法在能源转型完成前彻底摆脱俄油,也不愿在中美对抗中选边站队。中俄则通过深化能源合作打破封锁: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满负荷运行,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谈判稳步推进,2025年前五个月中国从俄进口管道天然气同比增长29.4%。这种不附加政治条件的合作模式,与美国“地缘政治捆绑”形成鲜明对比。
慌了,特朗普对俄罗斯态度逆转!9月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华盛顿已经决定,
【16评论】【2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