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在红军城越过公路和铁路线,推进到市中心了。一般到了这种状态,乌军是无力把俄军赶出去了。 红军城的战火,烧到了市中心,俄军越过了公路和铁路线,像一把刀子刺进了乌军的防线核心。 一旦打到这个地步,几乎就等于判了城防的“死刑”,乌军想把俄军赶出去?难了,一个城市到了这个阶段,攻方通常已经站稳脚跟,守方再反扑,只会是伤上加伤。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推进,而是一场战局的转折,从炮火密集的城郊,到俄军铁蹄踏入市区,这背后压着的是一个沉甸甸的信号,乌军的抵抗,明显已经不像两年前那么拼了。 红军城,为何失手得这么快? 要理解这场攻坚战的“速度”,得先回顾一下乌东战场的“老剧本”。 当初巴赫穆特打了几个月,马里乌波尔更是血战成河,而现在的红军城,从外围到市中心,俄军推进的节奏明显加快,虽然不是闪电战,但也比外界预料得快得多。 这说明了两件事,第一,俄军的打法变了,第二,乌军的防守硬度也不如从前了。 红军城的地理位置不普通,它是乌军在顿涅茨克西部的后勤咽喉,一旦丢了,俄军就能顺势向西推进,直接威胁库拉霍沃,甚至再次指向波克罗夫斯克(旧名正是红军城)。 这不是战术胜利,这是战略突破。 俄军为何能“打穿”红军城? 火力,是最直接的答案,俄军现在的打法就一个字:“砸”。 大炮、滑翔炸弹、空袭联动,把乌军阵地“犁地”一样清空,据《华尔街日报》披露,俄军每天打出去的炮弹,是乌军的五倍以上。 你用步枪守,我用FAB-1500炸,你还没开火,我已经把你整片阵地削平,这样的火力差距,不是靠勇气能补上的。 再看突破口的位置,越过公路和铁路线,这可不是地图上的随便一画,而是城市防御体系的骨架,一旦被突破,乌军内部的联动就乱了,补给断了,兵力调动也成了空谈。 俄军从多个方向压上,形成合围之势,乌军只能被迫收缩,一步步被挤进防区深处。 还有一点不能忽视,兵力轮换,俄军这边有足够的兵员,轮番上场,打一波就换人,保持攻击的持续性。 乌军这边呢?征兵难,减员多,守军常年不换,已经到了“靠意志顶”的地步。 一支疲惫的部队,面对的是一支新鲜、火力充足的攻坚队伍,结局可想而知。 很多人可能会问,乌军是不是不打了?是不是士气垮了?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现在的乌军,更多是在做“战略取舍”。 红军城的守军不是不想打,而是打不起了,《金融时报》指出,乌军面临严重的兵力短缺问题,征兵口号喊得响,但前线缺人的问题始终没解决。 西方的军援也不像以前那样“雨露均沾”,尤其是炮弹、防空系统等关键物资,拖延严重,导致乌军在一线只能靠有限资源硬扛。 在这样的背景下,乌克兰高层可能也在反思,是不是每一场城市战都要打到底?红军城的迅速失守,或许并不是战术失误,而是一次“主动放弃”,避免陷入另一个巴赫穆特式的绞肉机,把有限的兵力留给更重要的防线。 这不是软弱,而是现实,乌军现在的选择,是保存实力、拉长战线、等待援助,只是,这样的代价,是一座又一座城市的丢失。 首先是战场格局的变化,这座城市本来就是乌军在顿涅茨克西部的防御支柱,一旦崩塌,俄军的推进路线就被彻底打开。 接下来,库拉霍沃可能会是下一个目标,再往西,就是更为关键的交通枢纽,甚至是更靠近第聂伯河的防线。 其次是心理层面的冲击,对乌军而言,守不住红军城,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对俄军而言,则是一场实实在在的胜利。 不仅提振了士气,也验证了他们战术上的调整有效,火力压制、合围推进、步步为营,这套打法现在看起来奏效了。 更深远的影响,是对西方的信心打击。 乌军每丢一城,西方盟友对“乌克兰能不能赢”的信心就打个折扣。 《环球时报》援引外媒指出,目前援乌阵营内部已经开始出现“疲劳症状”,有些国家在考虑,是不是该重新评估战略了。 红军城这一步,像是一个信号,俄乌战争已经进入了资源与韧性的较量阶段。 俄军靠的是体量和消耗,压着乌军一点点往后推,乌军靠的是意志和国际支持,苦苦守住阵地,但当资源优势持续倾斜,意志终究也会被现实打磨。 红军城没了,并不意味着战争结束,恰恰相反,这可能只是下一波攻势的开始。 乌军接下来要面对的,是更大的压力、更少的资源,以及更艰难的战略选择。 和平,看起来依然遥远。
俄军在红军城越过公路和铁路线,推进到市中心了。一般到了这种状态,乌军是无力把俄军
老阿七说史
2025-09-06 11:34:53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