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若向台海或向中国海陆空攻击第一颗导弹,或在南海和台海擦枪走火,或对中国的核打击,或被中国拦截来自美国的第一颗导弹,美国要抵得住来自中国的反击。 2020年8月,南海曾上演过惊心动魄的72小时。当时美军“里根”号与“尼米兹”号航母打击群在南海展开双航母演习,EP-3E电子侦察机创下抵近中国大陆沿岸仅50海里的纪录。 与此同时,台湾方面正与美国签署66架F-16V战机的采购合同。这种军事挑衅与政治勾连的双重施压,迫使解放军在台湾海峡南北两端同时展开实战化演练。 台军战机虽挂载AIM-120C导弹升空警戒,却严令飞行员“未接命令不得开火”——这种矛盾心态,暴露出中小势力在大国博弈中的脆弱性。 五角大楼的战争推演室里,战略专家罗伯特·法利提出的“首轮制胜”理论正引发激烈争论。该理论假设:若美军能用AGM-158C反舰导弹击沉中国航母,或用LRASM导弹瘫痪两栖攻击舰,北京将因“承受不起损失”而选择退让。 这种思维折射出美国对华认知的深层焦虑——尽管中国海军舰艇总数已超越美国,尽管东风-21D导弹能覆盖第一岛链,但某些美国精英仍沉浸在“技术代差”的幻觉中。 2024年3月,拜登签署的《核武器使用指南》将中国列为“重点核威慑对象”,这份文件揭示的不仅是军事部署,更是战略心理的较量。美国计划在日本部署低当量核武器,试图构建“分层威慑”体系:用战术核武器打击中国沿海基地,同时威胁动用战略核力量。 但这种算计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中国核反击体系早已实现“二次打击”保障。095型核潜艇与东风-41洲际导弹的组合,确保了即便遭受先发制人打击,仍有足够力量实施毁灭性回击。 技术层面的较量更为直观。当美军在关岛部署“宙斯盾”系统时,中国“天网-3”卫星正实时监控西太平洋舰队动向;当F-35战机试图突破东海防空识别区,歼-20与PL-17空空导弹已构建起多层次拦截网。 这种此消彼长的技术竞赛,使得任何“首轮打击”都可能演变为全面战争——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警告,台海冲突可能造成二战以来最大规模军事损失。 1958年9月24日,浙江沿海的天空见证过类似的生死较量。国民党空军王自重驾驶的战机被美制“响尾蛇”导弹击中,但坠机现场发现的导弹残骸,却成为中国导弹技术的突破口。 这段历史与当下形成奇妙呼应:当年苏联曾要求共享残骸研究,被中国严词拒绝;如今美国试图用核威慑迫使中国让步,同样遭遇战略定力的反制。 现实数据更具说服力。中国军费占GDP比例不足1.5%,但投入效率令西方震惊:055型驱逐舰、福建舰电磁弹射系统、高超音速导弹等装备的列装速度,远超美国预期。 反观美国,3.4%的军费分散在全球热点,在亚太地区的实际部署常显力不从心。这种此消彼长的态势,使得任何“首轮打击”的幻想都显得不切实际。 当战略学者讨论“首轮打击”时,往往陷入技术层面的迷思,却忽视了战争的根本逻辑。中国多次重申“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但从未承诺“被核打击后不反击”。 这种战略表述的微妙差异,蕴含着东方智慧的平衡之道——既保持克制,又划清红线。美国若真在台海或南海发动攻击,面临的将不仅是军事反击,更是14亿人捍卫核心利益的坚定意志。 历史总是充满讽刺。上世纪50年代,美国曾制定用870枚原子弹轰炸中国117座城市的计划,最终因中国拥有核反击能力而作罢;今天,当美国战略界再次讨论“有限核战争”时,他们或许该重读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历史公告——那声巨响不仅改变了国际格局,更宣告了一个真理:任何试图用武力迫使中国屈服的企图,都注定失败。 当台海的浪花拍打着福建舰的甲板,当南海的月光映照着055型驱逐舰的雷达罩,这场没有硝烟的博弈仍在继续。 那么,对于这件事,大家是如何看待大国博弈中的“首轮打击”理论?在核威慑与技术对抗交织的今天,怎样的战略平衡才能真正维护和平?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见解。
美国若向台海或向中国海陆空攻击第一颗导弹,或在南海和台海擦枪走火,或对中国的核打
鉴清评趣
2025-09-06 10:37:5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