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中央统战部副部长熊向晖已经63岁了,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叶剑英知道后

熹然说历史 2025-09-05 07:38:07

1982年,中央统战部副部长熊向晖已经63岁了,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叶剑英知道后,有点生气地对熊向晖说,怎么退下来,也不和我打声招呼?叶剑英认为,熊向晖能力强,还比较年轻,不应该完全退下来,应该再发挥余热。他想让熊向晖到荣毅仁领导的中信集团担任党组书记兼副董事长。 一位63岁老干部悄悄递上退休报告,没想到惊动了叶剑英元帅。这位曾经在胡宗南身边潜伏12年、被毛主席称为”一个人能顶几个师”的传奇人物,本以为可以安享晚年,却被叶帅一句话给”拦”住了。这背后究竟有什么玄机? 1982年,熊向晖刚从调查部副部长和统战部副部长的岗位上退下,这位63岁的老同志觉得自己该让位给年轻人了。熊向晖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可能陌生,但在党的隐蔽战线和外交战线上,他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 1919年出生的熊向晖,原名熊汇荃,1936年在清华大学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受周恩来指示,他奉命打入胡宗南部队,从事秘密情报工作长达12年。在那段险象环生的岁月里,蒋介石给胡宗南的密令都由熊向晖签收,胡宗南下达的命令也都由熊向晖起草。他就是在敌人心脏里的那颗”钉子”,为党中央及时传递了大量重要情报。 新中国成立后,熊向晖先后任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办公厅副主任,1962年担任驻英代办,1972年任驻墨西哥首任大使,1973年任中共中央调查部副部长,1978年后兼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这样的履历,说他是个人才,一点都不夸张。 可就是这样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同志,想要退休的消息传到了叶剑英那里。叶剑英和聂荣臻两位元帅在得知他准备退休时,一同给中央提出意见:熊向晖很有才华,在这些老干部中也算是比较年轻的,应该出来做事。 叶帅为啥这么着急?原来,改革开放刚起步,各行各业都需要有经验的人才。特别是荣毅仁刚创办的中信公司,更是需要既懂政策又有实际能力的干部坐镇。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经邓小平亲自倡导批准,由荣毅仁在1979年创办,自其成立以来,发挥经济改革试点、对外开放窗口的重要作用。 1982年10月初,熊向晖突然接到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长荣毅仁的电话,告诉他中央已经决定,由他来担任中信的党组书记。熊向晖当时还挺意外,自己刚想退休,怎么又有新任务了? 原来,叶剑英、聂荣臻两位老帅站出来,这才让熊向晖答应。两位元帅的分量可不轻,他们看中的不仅是熊向晖的能力,更是他在统战和外交方面的丰富经验。 就这样,中央决定接受两位元帅的建议,并于1982年10月9日正式任命熊向晖为中信党组书记、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 熊向晖到中信后,立马就碰上了难题。当时恰巧赶上政府机构改革,全国上下精减机构,裁减人员,中信作为国务院直属的部级企业,只有60人,但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到1982年时已经有206人,成了”严重超编户”。 这可怎么办?按规定要减员,但业务发展又需要人手。熊向晖经过仔细调查研究后发现,中信的业务早已超出”拾遗补阙”的既定范围,涉及多个方面。他大胆建议向国务院申请扩编,经过反复讨论,最终国务院同意中信扩编到400人。 这一下子解决了中信发展的大问题。在这之后,熊向晖与荣毅仁默契配合,进一步促进中信发展。荣毅仁和熊向晖两人各自发挥特长,一个负责对外的商业交流合作,另一个负责对内的沟通协调,两人精诚团结,中信终于站稳了脚跟。 本来说好只干半年,可是干着干着,熊向晖发现这活儿还真离不开他。1983年6月,熊向晖又主动向中央提出引退,打算撰写回忆材料,可荣毅仁得知后,6月13日给国务院总理写了一封亲笔信,信中说:“向晖同志多年从事涉外工作,经验丰富,到公司近9个月来贡献很大,掌握党的方针政策,善于出主意、想办法。我们在一起工作中相互支持,配合得很好。因此恳请中央不要批准他离休。” 就这样,熊向晖继续在中信工作,1985年8月才正式辞去党组书记职务,但仍担任副董事长一直到1989年1月。在中信的这几年,他为这家改革开放窗口企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叶剑英的这次”阻拦”,成就了一段佳话。一个63岁的老同志,本该颐养天年,却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继续发光发热。这不仅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慧眼识珠,更说明了在改革开放初期,经验丰富的干部有多么宝贵。 一次看似普通的退休,却牵动了元帅的心,改变了一家企业的命运。叶帅的那句”不和我打声招呼”,背后是对人才的珍惜,对事业的负责。你觉得,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发挥老同志的余热?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0 阅读:0

猜你喜欢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